漳县山庄村贫困妇女关爱行动。
确定成为全国妇联定点扶贫县之初,就吹响“举全会之力、助漳县脱贫”的战斗号角,许下“不脱贫,不脱钩,脱了贫还要送一程”的庄严承诺
全国妇联大力开展针对妇女的职业技能、农业实用技术等培训,从思想上、技能上增强妇女脱贫的内生动力
据统计,1999年至今,全国妇联共选派19批74人次(含驻村第一书记)驻漳县开展帮扶,从2017年下半年起,又选派了10批30人次接力扶贫小分队帮扶漳县;在西和县,全国妇联先后选派3名干部挂职,派遣10批小分队30名队员到基层帮扶
在全国妇联的精心指导下,漳县全面完成了13个乡镇135个村和5个社区基层妇联组织改革工作,乡村两级妇联执委由原来的153人增加至2632人,妇联执委对全县8338户贫困户、15989名贫困妇女实现结对帮扶全覆盖;在西和县,乡镇妇联工作力量由原来的20人增加到650人,村(社区)妇联工作力量由394人增加到4595人,妇联执委共结对帮扶13785名贫困妇女,有效增强了脱贫攻坚整体合力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田珊檑
甘肃省中南部,黄土高原陇西台地与秦岭山地交汇过渡地带,漳县,就在群山环抱之中。这里海拔相对高差2300多米,2100多平方公里的县域,纵横交错着3700多条山谷。清代漳县籍诗人王宪曾写自己家乡的山是“乱山如抱复如环,不到山中不见山”。交通不便,加上常有自然灾害侵袭,这里于1988年被中央确定为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
“地陡土薄面积小,生活贫困面貌差;大山深沟边远户,交通不便难致富……”曾是漳县很多村子的真实写照。
1998年11月,漳县成为全国妇联定点扶贫县。同年12月8日,全国妇联成立了“定点帮扶漳县领导小组”,制订了第一份帮扶工作方案,吹响了“举全会之力、助漳县脱贫”的战斗号角,并许下“不脱贫,不脱钩,脱了贫还要送一程”的庄严承诺。
从此,2000多平方公里的武阳大地迎来了全国妇联“娘家人”。
“一个西瓜从坡上滚到坡下,这就是漳县县城了。”20年前,当全国妇联第一批扶贫干部来到漳县时,发现这个位于两山之间川道里的县城,只有一条从上到下的街道,又窄又短,一逢赶集,人就拥成黑压压的一“疙瘩”。一些村子还没有通公路,村里都是土坯房,村民烧的是干牛粪,赶着木轱辘牛车,很有隔世之感。
时隔20年,新春将至,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走进漳县农村,看到村里的土坯房变成了砖瓦房、小洋楼,一条条宽阔整洁的水泥路直通村民家,合作社、学校、文化活动中心、小广场、篮球场等应有尽有,整个县城正笼罩在迎接新年的欢愉中。
“现在的生活受霍哩(当地方言,‘舒服’的意思)!”说起如今的生活,漳县当地人很兴奋。
三年多前,全国妇联定点帮扶的“朋友圈”进一步扩大,与漳县相隔200多公里的另一贫困县——西和县也成为全国妇联帮扶对象。
“要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把定点扶贫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扛在肩上,抓在手上,以更有效的举措、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作风,全力助推定点帮扶县如期脱贫摘帽。”新春到来之际,全国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黄晓薇来到漳县、西和县,与当地妇女干部群众促膝长谈,明确表示,当前脱贫攻坚处在最关键、最吃劲的时候,越接近成功,就越需要坚持。要坚持用心用情用力,在创新帮扶方式、提高帮扶成效、改进工作作风等方面下功夫,推动定点扶贫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娘家人来了”的精彩故事,正在两个小县城接连上演。
(一)那井、那路和那厂
一来到漳县,问起20年来生活的变化,漳县人民都会从“一口井,一条路,一个厂”讲起。
在漳县三岔镇刘家岘村,没有“母亲水窖”之前,朱玉兰经常半夜去很远的地方挑水,水紧张的时候,前一天傍晚就要去排队挑水,天亮才能回来,去晚了就没了水,没水,一家人连饭都吃不上。
“妈,我也要和你去,我能帮忙哩!”朱玉兰的儿子汪随礼打小跟着母亲排队挑水,朱玉兰一次能挑上50斤的水,当时只有七八岁的汪随礼也能承担两小桶的重量,大人挑着大桶,孩子挑着小桶,母子二人便踉踉跄跄地往家走。
“一个背水桶、一副挑水担,成为压在妇女身上的一座山。”以前在漳县,男人大多外出打工,在家的妇女常年与干旱缺水做着艰苦的斗争,娶来的媳妇也被称为“背水媳妇儿”,她们每天都跋涉在背水的路上,驼了背、弯了腰。当时更是流传着“人一生只能洗两次澡”的说法。
“村里不少孩子头发上白花花的,当地人管那叫虮子,长成后就是虱子。再看脖子,泥垢堆了厚厚一层……”有扶贫干部下村时看到过这样的场景。因为缺水,村民的健康、生活、饲养、灌溉等都成了问题!
“母亲水窖”的出现改变了这一面貌。2000年年底,在全国妇联、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等的帮扶下,“大地之爱·母亲水窖”惠民工程正式启动。
2001年夏季的一天,经过选址、挖坑、砌砖、抹水泥……朱玉兰家迎来了一口“母亲水窖”,从那天起,一家人再也不用喝土水窖里不干净的水了,做饭、洗澡、洗衣服……再也不用担心缺水问题了。
“好日子就是从那口‘母亲水窖’开始的!”如今,汪随礼已年近三十,“母亲水窖”伴随他的成长,是他孩童时期收到的最美好的礼物,只要想起水窖里存满了水,生活就有奔头!
在漳县,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投入资金191.13万元,修建“母亲水窖”1250口,集中供水工程7处,有效解决了村民缺水的难题。
如今,尽管每个村子都通了自来水,但受冰冻天气、地势等因素的影响,自来水可能供应不上,同时出于经济实惠上的考虑,“母亲水窖”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说起漳县的发展变化,不得不提到的,还有全国妇联协调修建的文殪公路和祁连山水泥厂。
20年前,进出漳县会经过一条破破烂烂的翻山路,这条路很崎岖,路面也很窄,要翻越几座高山才能抵达县城内,遇到下雪天更是没法走,出行难是当时漳县人民普遍的感受。
那时,对于第一次来漳县的外乡者来说,走这条路得时刻提心吊胆。车不停地在山里穿梭,上坡,转弯,一弯比一弯急,一坡比一坡陡,经验不足的司机根本不敢前行,还有车子在半山腰抛锚的。当时的路况,怎一个“险”字了得!
2009年开始,为解决漳县群众的出行困难,全国妇联协调修建了一条从陇西县文峰镇至漳县殪虎桥的文殪二级公路,这条路成为漳县境内连接212国道线与316国道、兰海高速与天定高速的重要通道。公路建成后,全线里程缩短12.52公里,交通面貌大为改观,为饱尝闭塞之苦的漳县打通了一条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被全县人民亲切地称为“妇联路”“幸福路”“致富路”。
“水泥路儿新崭崭,油门只需轻轻点;从此告别坎坷路,游子归来笑开颜。”漳县百姓兴奋地说起路的变化。路通了,交通便利了,更是推动了工业、旅游业等产业发展。
在全国妇联的大力支持和鼎力协调下,漳县祁连山水泥厂启动了年产300万吨水泥生产线项目,自2011年3月投产以来,连续盈利无亏损,2018年年产值达到7.19亿元,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没有“母亲水窖”就没有生命之泉,没有“妇联路”就走不出贫困,没有产业的发展就没有经济的增长。在漳县人民心中,全国妇联协调建设的“那口井,那条路,那个厂”正是美好生活的开始。
(二)产业帮扶:扶贫基地里的奋斗故事
“老头子,这两天我又绣了几个颈椎枕,过两天还得绣一些。”
“也好,屋里的这些回头一起拿到吕小红那儿去卖。”
在西和县石堡镇包集村张绒花家,偏侧的小屋里放着大大小小一屋子的绣品,有刺绣颈椎枕、老虎枕、车枕等多种枕头,还有鞋垫、小香包、小毛驴、坐垫等手工艺品。张绒花坐在屋里的热炕上,一边刺绣一边与丈夫唠着家常。
张绒花和丈夫包二虎都已过花甲之年,他们有一个孙女在城里读高三。他们家客厅的墙壁上张贴着一排排奖状,“优秀学生”“三好学生”等全是孙女获得的荣誉。客厅干净整洁,桌上对称摆放着的花瓶里插满了花朵,桌子左侧的墙壁上挂着日历,上面写着“听党话,跟党走”。在张绒花一家人心中,正是因为有党的好政策,才有了如今的好生活。
“以前有点面疙瘩、酸菜就能吃一天,下地干活,衣服脏了都没有换的。”十多年前,张绒花一家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吃不饱、穿不暖,仅靠种点庄稼勉强糊口。因为难以忍受贫穷,儿媳丢下几个月大的孙女改嫁,儿子也因此伤心离家出走,从此,养育孙女的担子就压到了两位老人身上。
做饭、打扫卫生、照顾孙女、和老伴一起下地干活,种土豆、油菜、冬花……靠着辛勤劳作,张绒花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好,最明显的改善则是从2016年开始。
2016年,张绒花加入全国妇联定点扶贫示范基地——包集绣艺专业合作社,在全国妇联以及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吕小红的帮扶带动下,张绒花参加了刺绣、手工制作等培训班,靠着手工技艺脱贫致富。如今,勤劳的张绒花已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巧娘”,每年仅靠刺绣就能增收1万元以上,销售好的时候能有2万元。
张绒花家还盖了新房,2017年年底,一家人脱了贫。张绒花还为自己买了一副精致的黄金耳环,换上了时髦的新衣服,用她的话说,“俺也洋气了一把!”
不仅仅是张绒花一家受益。基地还辐射带动周边15个村、21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300多名农村妇女,利用农闲时间从事刺绣、草编等手工艺品制作,年人均纯收入3000元以上,让贫困妇女足不出户就能增加收入、脱贫致富。
在西和县,这样的全国妇联定点扶贫示范基地有23个,推进手工编织、畜牧养殖、中药材种植、农家乐旅游等致富产业发展壮大,带动近2000名贫困妇女实现稳定增收。
在漳县,全国妇联不仅在盐井镇立桥山村扶持办起了手工香醋厂和中蜂养殖基地,而且培育出了遍布全县的中药材种植加工、畜牧水产养殖、高原夏菜、农家乐、手工编织、扶贫车间等26个扶贫示范基地,初步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带资入股等产业扶贫模式,积极探索妇女“居家灵活就业”模式。同时,扶持5675名妇女发展养殖、种植和加工等产业,建起了武阳养鸡、大宗渔业养殖、四族羊场、新寺大棚蔬菜、马泉牛羊养殖等种植、养殖区,极大增强了贫困妇女脱贫致富的信心。
(三)扶贫先扶智 脱贫先从心
“听说村里开了个服装厂,这两天在招工培训,要不去看看?”
“有这好事,真的能挣钱?”
2018年8月,作为全国妇联扶贫示范基地,西和县西峪镇新建的“荣益达扶贫工厂”开始招收员工,西峪镇的妇女听说有在家门口挣钱的机会,便三五成群地商讨议论,都想报名试一试。
8月2日,村干部挨家挨户宣传发动,3天内有300多名妇女报名,但培训不到两天,妇女们几乎都走了。
“当天又拿不到钱!”“还得培训、考核,考不过怎么办呢?”因为这些原因,不少妇女打了退堂鼓。
“得从思想上引导她们,增强妇女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西和县西峪镇妇联主席姚云玲说,村里不少妇女平时都在家带孩子做家务,习惯了散漫的生活节奏,一下子无法适应定点上下班“职业女性”的生活方式,加上当时正是农忙时节,大家都忙农活儿去了。
为了调动妇女来服装厂工作的积极性,姚云玲等妇女干部再次挨家挨户去宣传,询问每家每户遇到的困难,在唠家常中鼓励妇女在家门口找份工作。
“学会一门技艺,以后总能用得着。”“自己挣钱了,给家人买点礼物,也给自己买几件漂亮衣服。”“要不先试两个月看看?”在妇联干部的鼓励劝说下,妇女们又陆续回到服装厂参加培训。
看到身边的姐妹们经过培训学会了做各式各样的衣服,每个月还有两三千元的薪水,越来越多的妇女加入到服装厂培训的队伍中,村里的老人也都鼓励自己的女儿、儿媳去试一试。
如今,妇女们工作时认真负责,下班后有说有笑,学会了一门技艺后,大伙儿脱贫致富的信心更强了,就连精神气都更足了!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全国妇联大力开展针对妇女的职业技能、农业实用技术等培训,从思想上、技能上增强妇女脱贫的内生动力。在全国妇联的帮扶下,西和县3年时间内举办家政服务、电子商务、手工编织等各类巾帼培训项目21期,培训妇女和妇联干部3425人(贫困妇女2206);漳县通过全国妇联协调120万元资金建起了县妇女儿童培训中心,先后举办各类培训班230多期,培训妇女1.66万人(次),促进妇女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增强了脱贫致富的本领。
“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在全国妇联的协调下,2018年暑期,漳县组织18名贫困家庭儿童代表全免费赴北京参加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寻梦之旅”研学活动,对孩子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长了孩子们的知识,点亮了孩子们的梦想;11月中旬,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给漳县图书馆捐建了“儿童图书角”,捐建儿童图书4000余册,极大丰富了漳县少年儿童的课余读物;11月底,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等单位在漳县盐川小学举办亲子共读家庭教育巡讲活动,邀请了家庭教育专家讲授家庭教育课,120多位老师、家长代表现场聆听学习……
一项项帮扶措施,足以看到教育扶贫的重要性。如今,无论是在漳县,还是在西和县,当地人民越来越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大家深知“唯有思想文化上的进步,才能彻底摆脱贫困”。
(四)一次漳县西和行,一世漳县西和情
漳县与西和县,这两个与北京相距1000多公里的西北小县城,对全国妇联的扶贫干部来说,是心中一辈子的牵挂。扶贫干部们走遍漳县、西和县的山山水水、沟沟壑壑,与当地群众建立了亲人般的感情。
“这一年,我是一名走访员、调研员、联络员、组织员、宣传员、推销员……乡亲们有什么诉求,我就努力去帮扶;全国妇联有什么指示,我就全力去落实!”每一位扶贫干部,都把这样的信念牢记心中。
因北京和漳县海拔相差大,刚来时,“水土不服”、经常整晚睡不着觉,成为扶贫干部们的第一道“关”。
不过,到扶贫基地看一看、到贫困家庭坐一坐、到乡村学校走一走成为大家把“水土不服”抛在脑后的法宝,差不多每月有一半时间都在下乡进村,成为大家普遍的工作节奏。
“马上就办、真抓实干”。一次,一位扶贫干部在下乡调研中得知:大草滩镇新联村铺里幼儿园硬件设施不错,但师资力量薄弱,急需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提高学前教育质量。
很快,“优质学前教育资源送下乡”活动就在当地的村子里开展起来。送教下乡活动结束后,孩子们希望“北京的老师”不要走。铺里学校马校长告诉记者,“送来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方法,已经被本校(园)老师和家长们延续了下来。”
这样的帮扶例子不胜枚举……
据统计,1999年至今,全国妇联共选派19批74人次(含驻村第一书记)驻漳县开展帮扶,从2017年下半年起,又选派了10批30人次接力扶贫小分队帮扶漳县;在西和县,全国妇联先后选派3名干部挂职,派遣10批小分队30名队员到基层帮扶。一批又一批帮扶干部远离首都和亲人,用心血和汗水谱写了一曲曲脱贫攻坚的动人乐章。
一个个挂职干部的名字,已深深印在漳县和西和县百姓的心里。“娘家人”的温暖增强了当地百姓脱贫致富的决心和信心。
脱贫攻坚工作也离不开基层妇女干部的辛勤付出。在全国妇联的精心指导下,漳县全面完成了13个乡镇135个村和5个社区基层妇联组织改革工作,乡村两级妇联执委由原来的153人增加至2632人,妇联执委对全县8338户贫困户、15989名贫困妇女实现结对帮扶全覆盖;在西和县,乡镇妇联工作力量由原来的20人增加到650人,村(社区)妇联工作力量由394人增加到4595人,妇联执委共结对帮扶13785名贫困妇女,有效增强了脱贫攻坚整体合力。
20年来,全国妇联帮助漳县引进各类项目170多个。在各帮扶单位的全力帮扶下,漳县的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的36.27%下降到2018年的8.97%;经过几年的扶贫奋战,西和县累计减贫2.39万户10.89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1.7%。
真心付出,深情依旧!全国妇联一直心系漳县、西和县,可谓举全会之力、聚全会之智、尽全会之能帮扶漳县及西和县。在全国妇联及其他帮扶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原本贫瘠的土地经过悉心的“施肥浇灌”,正在孕育出丰硕的“果实”。
新春佳节即将到来,两个西北小县城满满都是节日的喜庆和欢愉,当地人互道祝福:“祝新的一年,生活更加受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