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栏的话 ·
2019年春运正式拉开序幕,人们开始背上行囊,踏上返乡之旅。今年你会选择什么交通方式回家?回家的行囊里,给家人带了什么样的礼物?过去一年,你的家庭发生了什么新变化?新的一年,你有什么新目标、对家庭有什么新规划?为了保障旅客安全归家,许多一线服务人员坚守岗位服务旅客,他们又有着怎样的春运故事?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春运又发生了什么新变化?带着这些问题,本报多路记者深入基层,用文字和画面记录归途故事,聆听群众回家路上的心声,反映基层群众的美好生活和未来期许。本报即日起推出“新春走基层·向着家的方向”栏目,将陆续推出来自一线的报道,为读者讲述春运故事,从侧面展现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新成就和老百姓生活发生的可喜变化。
徐惠琴送女儿高悦出车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茹希佳
“小时候我觉得你很神奇,挂臂章戴着大檐帽,在车厢里走来走去。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臂章上挂着的是责任,才知道帽徽里印着的是坚毅……现在请让我代替你,将铁路人的这一份爱播撒下去,现在请让我代替你,将铁路人的这一份梦圆满下去!”这是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南京客运段高铁一队列车长高悦在今年春运前夕献给最后一年值守春运的沪保车队党总支副书记、列车长妈妈徐惠琴的一首小诗《铁路缘 两代情——长大后我就变成了你》,1月15日下午,在铁路演播室里,当徐惠琴和高悦诵读起这首诗歌,母女俩掩饰不住激动的泪花,无数别离不舍牵挂的过往一一涌上心头。
高悦说自己是边流泪边写这首小诗的,“如果不是出生在铁路家庭,真的非常难理解我们的工作,别人是过节,我们却是过关。”在高悦的儿时记忆中,徐惠琴不是一个“合格”的妈妈,“我从小到大的家长会,她一次没有参加过,我的生日宴,她也经常缺席,她工作39年来,只在家里吃过8次年夜饭,因为聚少离多,难得给我买一次衣服,连尺码都搞不清。”
面对女儿的委屈,徐惠琴泪往心里流。1980年,16岁的徐惠琴传承父亲的衣钵,进入铁路系统,因为工作敬业,表现突出,1988年升任列车长。“我还记得第一次在列车上过除夕的情景。那年,我跑北京,北京的冬天真冷啊,能有零下十几摄氏度。我们那个年代,绿皮车里没有空调,身上也没有羽绒服穿,更没有现在的防冻‘暖宝宝’,在站台上立岗几十分钟,等上了车,手和脸冻得都感觉不是自己的了。”徐惠琴说道,“年前赶着回家团圆,车上人多,真到除夕那天,车厢里人却不多,感觉有点冷清。”那个年代,没有手机,通信手段贫乏,徐惠琴纵有千言万语,牵肠挂肚也不能让高悦知道。
过去的老火车没有现在高铁速度快,徐惠琴出一趟车下来,要好几天不在家。高悦小的时候,只要知道徐惠琴出门上班,就抱着妈妈的腿一路哭到门口。还有一年除夕夜,徐惠琴早早就告诉了高悦一定会陪她过,“可惜,刚给孩子承诺的第二天就收到了要加班的消息,怕影响她的心情一直没敢告诉她。”等到除夕那天,徐惠琴又爽约了,气得高悦一连好几天不理她,还嚷嚷着“妈妈是骗子”。
长大后,身为列车长的高悦全盘理解了母亲的“不得已”,更主动融入铁路人的行列。2014年,高悦加入沪宁高铁线,2016年,她便成为高铁一队列车长,“自己跑车,才更能体会妈妈这么多年的不容易。”高悦说,虽然和妈妈一样日行千里,但高铁上的硬件条件却堪称世界一流,高铁车厢内四季如春,座位宽敞舒适,运行高速平稳。
即便如此,作为妈妈,徐惠琴还是不舍得女儿和她吃一样的苦,凌晨三四点出车上班是常态,夜里一二点钟披星戴月回家更是家常便饭。“每次看到高悦回来自豪地展示手机微信步数,一天能有3万多步,我是既心疼又高兴。心疼的是,孩子实心实意地为旅客服务竟一点儿也不怕累;高兴的是,既然干了我们这行,她有这种韧劲才能干得更好。”
高悦苦笑着说:“干高铁列车长的第一年我就没在家里过年,以前过年妈妈不在家,现在过年我不在家,我爸才是那个一直坚守在家的人。”那天晚上,快到吃年夜饭的点儿,高悦想爸妈了,想一桌子的除夕菜肴,在站台立岗放客的时候,“我看见一个身影特别像我爸,明明知道不是他,心里还激荡了好半天。我妈那天还给我打了一小会儿电话,短短3分钟,2分40秒都以老列车长的口吻嘱咐我工作上的事,最后才祝我新年快乐。”
其实,徐惠琴的内心是复杂的,“她刚当列车长就跑春运,我担心她处理不了许多问题,她出乘前一天晚上,我都睡不着觉,作为妈妈,我希望她工作上一帆风顺,但作为一名老列车长,我又希望她能从处理突发状况中得到锻炼,掌握经验。”
今年,高悦已经接到通知,除夕夜仍然在线路上,又不能在家团圆,徐惠琴笑了笑说:“没事的,只要你能把工作干好,健康平安,爸爸妈妈每天都在过节。”
今年,徐惠琴将到龄退休,2019年的春运将是她职业生涯中最后一次跑春运,“妈妈放心吧,咱俩就像接力赛跑一样,你把手里的这棒交给我,我一定跑稳每一步,为旅客服务只有起点,没有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