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润海
武汉市新洲区有座古镇仓子埠,历来重孝道。如今,该镇陶园路上的一户人家,女主人罗玲香和大姐罗桂香,八年如一日,悉心照料瘫痪母亲的感人故事,被周围群众点赞称道,传为佳话。
与死神擦肩而过
瘫痪母亲是1928年农历七月初七生人,丈夫前些年过世了。老人膝下有两儿两女,两个儿子中,一个从军在部队上,一个在外地工作。加之老人年迈,不愿别离故土,因而,照料瘫痪母亲的重担就落在姐妹俩肩上。
在老人与小女儿罗玲香一起生活的十六年里,老人先后两次中风,都因抢救及时而与死神擦肩而过。就连经治医生、护士都说:“这位老人家多亏玲香姐妹护理得好。”
记得2010年农历七月初七中午,罗玲香和丈夫陶国和刚刚给母亲过完82岁生日,谁料到下午三时许,母亲突然晕厥,正要倒下时被罗玲香紧紧抱住。当时,老人双目紧闭,面部痛苦,大汗淋漓,说不出话来。夫妻俩顾不得多想,赶紧背起母亲就往仓埠卫生院跑。经医生初步诊断为中风,急需转往武汉大医院抢救。经省新华医院检查会诊,母亲患脑部血管部分梗塞,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脑梗”,前景不容乐观。考虑到母亲已经80多岁了,脑血管很脆弱,若手术治疗,母亲脑血管破裂的风险极大,因此,主治医生主张保守治疗。
在母亲住院的两个多月里,罗玲香和大姐罗桂香一直在医院陪护,24小时不离母亲身边,喂水喂饭,端屎端尿。尤其是母亲脑部受伤后一段时间意识不清,躺在病床上会去拉扯用于治疗和维持生命的插管、输液管,所以,姐妹俩要日夜盯住老人,谨防老人出事,这份细心让护士们赞叹不已。哥哥和弟弟曾提出顶替她俩照料母亲,姐妹俩说:“不用了,你们男人照顾起来不方便,我们做得了!”
三易床铺为母安
由于后遗症,罗玲香的母亲瘫痪了,不得不长时间待在床上。为了让母亲在床上躺得舒服一些,罗玲香和家人先后3次为母亲购置新床,悉心照料老人。第一次中风治疗出院后不久,为了配合母亲康复训练,医生曾嘱咐要睡硬一点的床。罗玲香就在自家一楼房间里摆放了两张床,其中有一张硬板床是给母亲准备的,另一张床则是罗玲香和大姐轮流陪护照料母亲时用的。可是到了第二年夏天,母亲说这张床太硬了,睡着浑身骨头痛。罗玲香听到后,当天就换成了棕垫床,母亲十分满意。后来,为了便于母亲在床上起、坐、卧等,罗玲香又让弟弟给母亲买了一张可升降的医用折叠床,既方便,又实用,老人格外高兴,逢人就夸,儿女们这样孝顺,我还想多活几年呢!
“倒床”八年无褥疮
其实,照料年迈瘫痪的母亲,最难熬的是晚上。特别是近几年,母亲一年比一年老,脑子也经常犯“糊”。她常常是白天睡够了,晚上睡不着,就难免“出情况”。又是吵,又是闹,劝也劝不住。弄不好把她惹恼了,一会儿哭,一会儿笑,有时还骂人摔东西。每当遇到这种情况,罗玲香总是耐着性子顺从她,变着法儿哄她。
八年来,为了照料母亲,姐妹俩动了不少脑筋,想了许多办法。为此,她们还在实践中摸索出“三食六勤”的一套护理方法。“三食”即吃软食、吃蒸食、吃流食,“六勤”即勤梳头洗头、勤擦身翻身、勤泡脚剪指甲、勤换衣裤床单、卧室勤通风、勤推着轮椅陪母亲到室外散心。自从母亲瘫痪卧床以来,老人穿的衣服从来都是干干净净的,头发总是梳理得整整齐齐,“倒床”八年身上无褥疮,卧室里也没有一点异味。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罗玲香、罗桂香姐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人间孝道的真正含义,谱写了一曲弘扬仓埠街道孝道乡风的正气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