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老人为本报记者演示专利“单兵高原补氧背心”
马旭青年时代 强洪翻拍
屋子里到处贴满了日语学习的提示卡片
她13岁离开故土奔赴战场,参加过著名的辽沈战役、抗美援朝并多次立功授勋;
她是我军第一个跳伞女兵,也是军内跳伞次数最多、参训空降年龄最大的女兵;
她,医术精湛,是战士们眼中的好医生;她投身科研,成为军中有名的“发明家”;
她一生节俭清贫,却将千万元毕生的积蓄捐给家乡……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
记者 强洪 文/图
2018年9月,一对耄耋老人在工商银行武汉机场河支行办理300万元转账时,银行工作人员因担心老人遭遇网络诈骗后报警。后经核实了解情况后,才使得两位部队离休老干部为家乡捐赠1000万元巨款用于教育和公益事业的事迹在社会广泛流传。
两位老人的义举,受到社会的高度赞扬。
2019年新年大雪过后的一个清晨,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走进了位于武汉市黄陂区木兰山脚下的一个小小院落。
清贫陋室
斑驳的石阶两旁绿树葱葱,沿阶而上,一座年久失修的破旧小院进入眼帘。
低矮的平房、逼仄的空间,走进两间平房,室内的简陋让记者对面前两位“一掷千金”的老人更生敬佩之情。除了满屋的书籍,屋里几乎没有什么大件家具:许久没有粉刷的墙上,部分墙皮已剥落,客厅吊灯也年久失修。老旧的沙发皮已经磨花,露出里面的麻布和棉絮,一张破旧的硬板床铺着发黄的被褥,床头和床尾堆了满满当当的书籍和笔记本。
马旭的丈夫颜学庸告诉记者,平日里,两人早餐馒头加牛奶,中、晚餐蒸土豆、青菜和咸鸭蛋,非常简单。为了节省开支,老人每个月会坐公交车到几公里外的汉口北市场批发每斤一元的土豆或其他蔬菜,并在院里种了些日常方便采摘的蔬菜。二老共用着一部用了十多年的翻盖手机,所穿衣服是军队发的各种作训服,脚上穿的是不超过15元的鞋子,鞋面鞋底已经磨得发亮。
南方阴冷的屋里温度很低,担心记者冷,老人才打开了一个台式“小太阳”为记者取暖。
马旭操着浓重的乡音告诉记者:“家里最值钱的除了书就是报纸杂志和资料。”
军中第一女空降兵
1933年,马旭出生于黑龙江省木兰县。1947年,不满14岁的她在村平民会干部的推荐下参加了八路军,并进入东北军政大学吉林分校学习。先后参加了辽沈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被授予抗美援朝纪念章、保卫和平纪念章和朝鲜政府三等功勋章,并在战场上结识了爱人颜学庸。抗美援朝结束回国后,马旭作为优秀卫生员,被保送到第一军医大学深造,并以全优的成绩被分配到原武汉军区总医院做了一名军医。
1957年,马旭被分配到15军45师,成为一名野战军医。1961年,15军由陆军改编为解放军首支空降兵部队,由于马旭身高只有1米53,体重38公斤,达不到空降兵标准,多次请求加入空降兵均未获批。
“我是野战军医,难道要我离开部队,一直留在后方?”马旭写请愿书给部队,并多次到师部去“请战”。“比战士跳得好,就让你成为空降兵!”受不了马旭软磨硬泡的副师长只得向她许诺。
不服输的马旭回到宿舍,悄悄在屋里挖了个比训练还要大一些的大坑,每天下班后就练习,一遍遍从桌子上跳下,高度不够就摞两个桌子上去。晚上,等伞兵们训练结束回营房后,她就偷偷跑到训练场,独自悄悄练习。
半年后,在考试现场,瘦小的马旭背起80斤重的伞包登上了热气球,从500多米的高空一跃而下,连续5次跳落地都稳稳当当,赢得现场士兵的一片喝彩。
跳伞考试合格后,马旭成为我国第一位女空降兵,此后20多年间,她跳伞140多次,创造了三项中国之最:第一个跳伞女兵、跳伞次数最多女兵、参训空降年龄最大女兵。“我和战友们跳过长江、跳过森林,也跳过高原。”谈到这段过往,马旭依然记忆犹新,当年英姿飒爽的空降女兵照片她依旧保留着,将其视为珍宝。
直至20世纪80年代,她以大校军衔退役。
“军中发明家”
1963年,马旭与在战场上相知相识的颜学庸成婚。为了全身心地投身事业,老人当年在新婚第二个月做了绝育手术,膝下一直无儿无女。一条金毛犬,加上院内种植的桃、橘、山楂、枇杷和板栗等各色果树,成为陪伴两位老人平静生活在木兰山下的“家庭成员”,感受着他们的喜怒哀乐、岁月沧桑。
离休后的两位老人除了去老年大学读书,平时也会到离家不远的营区骑自行车或打拳健身。有机会老两口还跳跳舞,多数时间都是研究自己的医学专业。
1983年开始,马旭决定将自己多年的医务工作经验结合跳伞经验总结出来,献给部队。她与丈夫在军内外报刊发表了100多篇学术论文和体会,并撰写了《空降兵生理病理学》《空降兵体能心理训练依据》,填补了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空白。
同时,马旭、颜学庸夫妇还研制出“充气护踝”,让空降兵着陆就像踩在气垫上,减少反冲力,减少扭伤情况,并于1989年获得国家专利。
此后,马旭和丈夫又经过上万次高原跳伞试验和水上跳伞试验,研制出“单兵高原供氧背心”,并于1996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证书。
6年前,78岁的马旭在老伴儿的支持下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她要考研。尽管知道可能会遇到重重困难,但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破格录取的马旭相当珍惜这次学习机会。
经过3年学习,马旭大多学科都顺利通过考试,只有日语连考3年没过关。在老人的家里到处都能看到贴满了日语单词的小卡片,方便马旭日常学习记忆。老人说,6年来,她一直在考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研究生,至今仍在补习日语准备考试。
希望为家乡教育事业做点儿事
老人告诉记者,多年前她和老伴在武汉东西湖区金银湖买了一套300平方米的商品房,原本打算离休后自己开一个卫生所,后因舍不得部队大院,更不习惯市区喧闹的生活而作罢。几年前,二老将这套房卖了400万元。如今,这400万元成了捐款的一部分。
马旭参军后,从未返回过家乡木兰县。60多年来,马旭一直居住于武汉黄陂木兰山脚下。但她心中仍念念不忘2500公里之外的家乡——黑龙江省木兰县。她一直有个愿望,就是把自己毕生积蓄用于教育、文化等公益事业,希望家乡孩子好好学习,爱祖国、爱人民。
2017年9月,部队的一次纪念活动,马旭作为特邀代表参加。活动中,马旭见到了如今在东北工作的部队一位老领导,并向其表达自己的愿望。后在这位领导的帮助下,她向家乡木兰县政府表达了将自己毕生积蓄捐赠给家乡的意愿。这才出现了2018年9月工商银行汇款的一幕。
马旭告诉记者,300万元已于2018年9月到账,其余700万元定期理财将在今年4月到期后转账。对于捐款后的生活,老人表示,目前两人每月数万元的总收入足够生活支出。
据颜学庸老人介绍,所捐款项,木兰县将建设一个公共场馆,用于开展教育、文化活动。场馆名称初定为“马旭文博艺术中心”,预计2019年10月底落成。
马旭说,教育是她对家乡希望的寄托,她希望把自己的毕生积蓄用于家乡的教育、文化等公益事业,为家乡做一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