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评论员 莫兰
这两天,“一类公共厕所,女厕位与男厕位比例应不低于2∶1”的规定让广州市《公共厕所建设与管理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火了。
之所以火,是因为当不少城市还在为男女厕位比不低于3∶2的目标而努力的时候,这部规范就已经把这一标准设定为二类公共厕所、乡村公共厕所的“硬杠杠”。同时,它还是全国首部公共厕所地方规范,而且某些指标要求甚至高于全国标准。
自2015年“厕所革命”全面展开以来,3年时间里,全国扎实推进厕所建设,不少城市和乡村发生了大变样。这一民生革命进程,最值得关注的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6年发布的国家新版《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升级更新了理念老旧的原有标准,更适应城市发展的脚步,也更人性化、更贴合民众的现实需求。尤其亮眼的是,新标准在疏解女性如厕难问题方面的努力——在对72.6万人的如厕时间进行统计并加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将女厕位与男厕位的比例提高到3∶2,人流量较大地区为2∶1,体现了尊重、关怀、体贴广大女性的制度善意。
广州市出台的《规范》,正是对这一标准“不打折扣”的落实,因而得到公众赞声一片,支持者包括诸多男性。而回想前些年,男女厕位比之争不时发生,认为女性厕位多于男性厕位是“对男性不公”的人还不少。抚今追昔,可见公众的性别平等观念有了很大提升,看待问题更加人性化,讨论公共议题时更注重纳入性别视角,也更能设身处地进行性别角色换位思考。
小公厕牵着大民生。公厕改造乍一看是小事,却是文明的放大镜。提高女性厕位的比例,不仅仅是增加几个厕位的问题,实质上关乎城市建设如何科学规划,如何根据不同性别人群的需求提供适合的公共产品,如何让每一个人都能保持健康、享有尊严、安心出行,这也是性别平等与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
当前,我国城市现代化正在持续推进,在决策与管理中体现性别平等原则,实现两性共建共享发展成果,乃是必然趋势。我们期待有更多的管理者能够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充分考虑两性的平等发展,把性别平等的意识纳入主流,建设性别友好型宜居之地,让两性都能享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