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8年12月22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新农村新女性 发展 政策速览 2018《乡约》爱情故事年终专辑(上) 妇女挑大梁  种菜改变村庄 贵州岑巩:昔日羊肠小道  今日大路通衢 重庆巾帼农家乐大比拼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聊城市耿店村妇女成为发展蔬菜大棚的主力,撑起村庄现代农业“大半边天”

妇女挑大梁 种菜改变村庄

耿店村妇女开心地领取蔬菜合作社分红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姚建

□ 王丹青

□ 赵玉国/图

冬日的山东省聊城市耿店村,家家户户依旧忙碌。

“这一茬黄瓜就要摘了,得多去棚里看看。”临近收获,大棚蔬菜种植户吴桂玲的心里甜滋滋的。

吴桂玲曾是耿店村的贫困户,今年也建起了一座高标准温室大棚,棚内设施齐全,自动卷帘、水肥一体应有尽有,一家人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以前父母种的是‘小土棚’,一年下来收入只有一两千元。”已拥有7个现代蔬菜大棚的村民曹由敏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20世纪90年代只有60多个种菜“小土棚”的耿店村,如今178户人家,家家都有蔬菜大棚,全村共有600多个高标准卷帘机蔬菜大棚,被称为“鲁西小寿光”。靠着这遍布村庄的种菜大棚,耿店村成了富裕村,2017年,人均收入达到2.7万元。

在耿店村,像吴桂玲、曹由敏这样自己种大棚蔬菜的妇女有很多,占了种菜村民的一大半。“说‘妇女撑起半边天’还不准确,实际上,我们村里的妇女撑起了‘大半边天’。”耿店村党支部书记耿遵珠告诉记者。

妇女领头种大棚蔬菜

“贫困”这个词,已经远离耿店村很久了。

早在2000年前后,耿店村的日子就过得不错。最早让耿店村出名的是芸豆。“那时候耿店的芸豆不只在山东销,还销往全国各地。”妇联主席王玉珍说,20世纪90年代,农村青壮年大多选择外出打工,耿店村人却在家老老实实地种菜,但几年后,种菜的效益开始下滑,耿店村不少村民也选择了外出打工。

2003年,新当选的村党支部书记耿遵珠与班子成员商议,要继续发展种植产业,让村民的腰包再鼓起来。耿遵珠认为,种菜是耿店村的传统产业,有一定的优势,但设施要完善,村民的种植技术也要提高。于是,村“两委”动员并组织村民到寿光学习大棚种植技术。

但报名的并不多,40多个人当中有一半是妇女。“当时,种菜已经赚不到钱了,大小伙子都不愿在家种地,最多的一年,200多个人都出去打工了,村里剩下的都是妇女,她们离不开家,就学着种大棚蔬菜。”王玉珍说。

耿店村许多人都没有想到,正是这些妇女,成了耿店村发展蔬菜大棚的主要力量。

“一开始都是妇女自己种大棚。”王玉珍告诉记者,大棚里都是细活儿,浇水、施肥,妇女们干起来得心应手。“遇上一个人干不了的时候,她们就组织起来,今天一起去这家帮忙,明天去那家帮忙。”王玉珍说,村“两委”也给予最大程度的支持,通水、修路,请专家到村里讲课。

不仅如此,棚里种的菜也跟以前不一样了。“根据市场的变化,我们选价格好的菜来种。一开始就是黄瓜、西红柿,后来又加上尖椒。”王玉珍说,蔬菜产量和品质也有大幅提高。

慢慢地,村里的大棚越来越多,耿店村的妇女也成了远近闻名的“技术员”,邻村不少人也专门来学技术,学经验。

外出打工的人也陆续回来了。曹由敏的丈夫原本在外跑长途运输,眼看着妻子在家种大棚,收入超过了自己,他便回到家乡,跟妻子一起种起了大棚。如今曹由敏家的7个大棚,每个棚一年收入3万多元。这还不算多的,村民贾红英家里种了20个大棚,自己家人忙不过来,贾红英便从邻村雇上十几个妇女。

“村里每年都有回来种大棚的人,周边镇子上来我们村工作的妇女也有200多人。”耿遵珠告诉记者。

合作社让种菜更有“底气”

耿店村的大棚越种越多,有村民心里开始没底:“原来也是种菜,种到最后赚不到钱。现在大棚这么多,不会也跟以前一样吧?”“种的菜再好,没有销路也是白搭。”……

耿遵珠意识到,必须把菜农集合起来,共同应对可能出现的市场风险。“个体菜农在市场上很被动,没有议价的能力,只能跟着市场需求走。菜少了,有人待价而沽,菜多了,又会滞销,菜都烂在地里。”耿遵珠说。

2008年,耿店村成立了绿冠蔬菜种植合作社,并建立了“支部+合作社”的模式,发展蔬菜种植,随后几年,村民以入股形式,投资数百万元,完善硬件设施,建起了蔬菜批发市场、精包装车间、育苗场等,形成了产销一条龙服务,还申请了辣椒,黄瓜,西红柿等绿色证书,创建了蔬菜品牌。种植户不用出村就可以把蔬菜卖掉并且卖上好价钱。

“我们只要安心种菜,不愁销路。”贾红英说。今年,合作社效益又不错,在保障发展资金的前提下,连续第10年给村民返利,真正让村民尝到了增收的甜头。

王玉珍告诉记者,下一步,耿店村将对本村农户实行统一管理、企业化运营,对现有的棚体进行不断升级,管理技术也会逐步提高。“通过设立农药残留检测站,更好地把控食品安全;还要推动智能灌溉、智能温控来更加充分地解放劳动力;发展物联网,让菜农管理更方便,发展电商,让蔬菜在线下线上都可以充分销售。”

发展大棚种植,也改变了耿店村的面貌。低矮平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高大宽敞的现代化居民楼,楼上暖气、互联网一应俱全,楼下是供村民休闲娱乐的健身广场、文化大院。村民告诉记者,现在,大家住得跟城里人没啥两样。

最让耿遵珠自豪的是,作为人大代表参加今年两会时,亲耳听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提到了耿店村,“习总书记提到我们村发展蔬菜大棚推动乡村振兴的做法,我感到很自豪。我们会继续带领村民为了幸福生活而奋斗!”耿遵珠说。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