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
评论员 莫兰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对《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2017年实施情况的统计监测。监测表明,截至2017年末,中国女性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为43.5%。而查阅往年数据可知,自从2013年起,这一数据就年年超过《纲要》规定的40%的目标。妇女保持高就业率,折射出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社会性别主流化的进程持续稳健推进的现实,也是“她力量”越来越彰显的反映。
成绩固然可喜,但高就业率并不等于职业性别隔离的藩篱已被彻底拆除。女性在职业等级当中被隔离在职业底部的情况仍然存在,从上述监测提供的两组2017年数据可见一斑:企业董事会与监事会中女性比例分别为39.7%和41.6%;公有制企事业单位中女性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重为48.6%,其中女性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为39.3%。
而部门之间、职业之间的横向隔离也并未消失。在今年3月8日举行的一场省级女子专场招聘会上,“专为女性打造”的4300多个岗位主要包括“契合女性特点”的会计、出纳、行政主管、人力资源专员、办公文员、客服经理、电话营销等。近日武汉某工商类高校开设女大学生专场招聘会上,21家知名企业设展位,“在市场推广、人力资源、会计注册师等多个领域,女性就业占明显优势”。类似新闻并不少见,而且多以正面褒扬为主。
因此,在欢呼越来越多工资高、职位高、技术含金量高的“三高职业”向女性敞开怀抱的同时,也应该正视一点:女性职业发展“去性别化”仍任重道远。
事实上,所谓“女性化职位”并非基于所谓天生的性别生理差异,而是基于文化人为建构的结果。“一些研究表明,男性和女性的差异是被文化放大了的,实际上性别内部的差异远远大于性别之间的差异。”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童梅认为,正是“市场的竞争机制放大了女性的生理弱势,强化了‘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使女性在职业上升过程中受到更多阻碍。”
女性平等享有获得工作、职位、报酬的权利和机会,需要打破和拆除职业性别隔离。一是要加强制度建设,以法律的形式推动生育成本由全社会共担、生育责任由两性共担;二是促进家务劳动社会化,将女性解放出来,广泛参与社会生产;三是要宣传先进性别文化,消除性别刻板印象;四是女性需要加强自身能力的培养,积极争取自身权益。
充分发挥女性人才的智慧与能力,构建性别平等的企业文化,也会助推用人单位驶上快车道。因为一个与能力相称的职位带给女性的,不只是收入、地位、本领等可见的好处,还包括职业荣誉感、经济独立的底气、眼界拓宽的自信、实现自我价值的成就感等等无形的精神力量,这将是她们不断进取的动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