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丁秀伟
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这是建立在中国大陆的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上海海关始终砥砺前行在改革创新的前沿阵地。自贸区的前身为全国第一个保税区——外高桥保税区,而在自贸区成立的第五年,它也同时成为改革开放40年的见证名片。
自贸区发展有目共睹
上海自贸区不仅在各种规章制度上先试先行,经济发展也有目共睹。公开数据显示,2015年,上海自贸区以上海1/50的面积,创造了上海市1/4的生产总值。新设企业数1.8万家,同比增长20%,一年新设企业数量相当于浦东开发开放25年来新设企业总数的1/10。
面对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变化,中国需要主动当好参与者、引领者,在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中争取应有的话语权。上海自贸区就在这一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率先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改变了我国传统的外资管理制度。
经过探索,上海自贸区诞生了中国第一份负面清单,之后负面清单不断调整并减少。2015年,负面清单推广到第二批自贸区,上海、天津、广东、福建4个自贸区使用同一份负面清单。2016年10月1日,自贸区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推及全国。
自贸区建设成为标杆
作为最早入驻上海自贸区的外资企业之一,来自澳大利亚的昂科机床(上海)有限公司亚洲部总经理杰福瑞·佛伽德坦言,在自贸区,企业省了不少钱。
他给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算了一笔账:“对机床而言,税很消耗成本。比如,一台价值超50万美元的机床,能为我们省去9%~10%的税,企业省了一大笔钱。”
回首五年,如果说自贸区1.0时代开启的是以负面清单为核心推动的外资管理体制变革和以国家贸易“单一窗口”为突破的贸易监管体系改革,那么2015年扩容至120平方公里后的2.0时代,上海将目光更多投向“放管服”改革和现代化政府治理体系的建立。去年《全面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的发布使上海进入3.0时代,而这个时代,自由贸易账户引领金融领域持续开放。
至于4.0时代,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朱民表示,上海还有更多的任务要去完成。上海自贸区是改革试验田育出的“良种”,很快就向外播撒。5年来,上海自贸区累计127个创新事项在全国复制推广。在上海的示范作用下,中国的自贸区从一枝独秀,到四朵金花,再到“1+3+7+1”的新格局,改革“雁阵”覆盖了中国从南到北、从沿海到内陆的广大区域。
自贸区将迎来4.0时代
5年来,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力争取得更多可复制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的重要指示,上海自贸试验区大胆探索,成效显著,一批批制度创新的“良种”从这里源源不断地向全国播撒。
“增设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是党中央交给上海三项新的重大任务之一。这也使得上海自贸区在成立五周年之际,再度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新片区在哪里?上海市相关领导一句“新片区范围比想象中还大”,吊足了市场胃口。
日前,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前往自贸区调研。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朱民向记者透露,上海已组建专项工作组。对于新片区的选择标准,他认为重点在“新”上。一是对外开放的新高度,新片区要选择体现国家战略需要、国际市场需求大,对开放度要求高的领域,深化制度创新的差别化探索。二是制度创新的新标准,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的自由贸易区,新片区要在投资贸易便利化自由化方面大胆创新。三是国际竞争的新优势,新片区的制度创新要坚持生产力的标准,聚焦新兴产业和国际市场的发展新态势,显著提升上海在全球资源配置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扩容背后,是上海自贸区正在酝酿的4.0时代。从2013年9月挂牌之日起,上海自贸区就承担着为国家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的使命,换句话说,上海面临的是一场持续加码的压力测试。
截至今年6月底,上海自贸试验区累计新设企业5.5万户,新设企业中外资企业占比从挂牌初期的5%上升到20%左右。自贸区以上海1/50的面积,创造了全市25%的GDP和40%的贸易总额。
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有利于培育中国面向全球的竞争新优势,构建与各国合作发展的新平台,拓展经济增长的新空间,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