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峥
幸福,有人把它唱在歌曲里,有人把它写在书籍中。你会怎样定义幸福?幸福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幸福是一种心态,是一种满足,是一种渴望……每个人对幸福都有自己的解读。美国哈佛大学把它搬进了教室里,而且,沙哈尔博士讲授的有关幸福的“积极心理学”还成为了哈佛大学排名第一的课程,超越了长期排名第一的“经济学原理”,在历史上首次以科学来认证幸福是什么。幸福不再是一种摸不着的东西。
在《幸福的方法》一书中,作者泰勒·本·沙哈尔认为,幸福的定义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真正快乐的人,能够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点点滴滴。这并不仅限于生命里的某些时刻,而是人生的全过程,即使有时经历痛苦,在总体上仍然可以是幸福的。
他首先以四种汉堡模型,代表了四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和行为模式。
第一种:虽然口味诱人,却是标准的垃圾食品,吃它等于享受现在的快乐,却为未来埋下了痛苦。为及时行乐而出卖未来的幸福人生,这样的人被称为“享乐主义型”。这类人的格言是“及时行乐,逃避痛苦”。他们注重的是眼前的快乐,却忽视了自己的行为可能带来的任何负面后果。
第二种:口味很差,可里面全是蔬菜和有机食物,食用这类汉堡可以确保日后的健康,却让食用者吃得很痛苦。这类人与“享乐主义型”相反,只追求未来的快乐,承受着现在的痛苦。这类人是“忙碌奔波型”,他们认为此刻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实现未来的目标,痛苦的过程是获得未来幸福的必由之路。
第三种:最糟糕,既不好吃也不健康,吃了它,不但现在无法享受美味,日后还会影响健康。也确有一种人对生命已经丧失了希望和欲望,他们既不享受眼前的所有,对未来也没有任何期望,被其为“虚无主义型”。
作者最核心的论点在于,上述三种类型并不是我们的全部选择,事实上,还有一种汉堡,与第一种一样好吃,并且与第二种一样健康,能够平衡当下与未来利益,那就是“感悟幸福型”汉堡。也就是说,生活幸福的人,不但能够享受当下所做的事情,并且通过目前的行为,也可以拥有更加满意的未来。
作者认为,幸福的人不会接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观点,因为他不但享受着他所做的一切,同时也在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这样的人也往往会取得更大的成就。我们需要意义,也需要快乐;我们需要现在获益,也需要在未来获益。事实上,无论目标再怎么伟大,如果过程中没有快乐,便很难持久地坚持目标。因此,要想拥有充实而幸福的生活,就必须去追求快乐和意义两种价值,缺一不可。真正的幸福不代表对不安情绪或生活困难的免疫,幸福的人一样要去面对困难,他需要的不是一个没有挑战的世界,而是一个值得奋斗的目标。因此,意义和快乐就像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一样可以相互促进。当我们对自己的行为心存使命感的,我们将获得更大的快乐;而在我们从事的工作中得到快乐,也可以加深其意义。
作者提醒,目标的作用是为了帮助我们解放自我,这样才能享受眼前的一切。盲目地踏上任何旅途,过程本身肯定不会有什么乐趣:如果不知道方向,甚至连自己要去哪里也不知道的话,那人生中每一个岔路都会变得非常矛盾——似乎向左向右都没错,我们不知道方向,也不知道每条路的终点。那样我们将无法享受旅途本身和风景等美好的事物,只会被犹豫和迷惑所吞噬。
作者还着重强调,目标的设定不要因为这是他人觉得你应该这么做,也不是出于责任感,而是因为它对我们具有更深层的意义并且能够带给我们快乐——即自我和谐的目标。而这也决定了你早上起床和夜间入睡前的心态:在清晨,是满怀希望地起床,还是沮丧地想,今天还有什么不得不做的事情?入睡前,是感到充实和有成就感,还是长舒一口气“哦,今天终于结束了”?在追求有意义又快乐的目标时,我们并不是在消磨时间,而是在让时间发光。
作者指出,幸福感应该是我们衡量人生成就的唯一标准,因为它是所有目标中的最终目标。书中,作者将目标设定的方法与其他心理学理论加以结合,帮助读者设定自己真正想要实现的目标,并探讨了作为教育者的家长和老师应如何帮助学生获得幸福和成功。他还提供了一种定义幸福工作的方法,帮助我们找到既能感受意义又享受快乐,并且能发挥优势的幸福工作。
我们应当怎样度过自己短暂的一生?怎样才能得到幸福?这本书会帮助你解决这个人生大问题。沙哈尔博士不仅提出了幸福的方法,还明确了以幸福作为人生终极目标这一概念。这本书里的智慧给了我们迈向幸福殿堂的良方。真正能够持久的幸福感,需要我们为了一个有意义的目标快乐地努力与奋斗。幸福不是拼命爬到山顶,也不是在山下漫无目的地游逛,幸福是向山顶努力攀登过程中的种种经历和感受。
( 《幸福的方法》——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幸福课 中信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