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8年12月5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时代女性 颜宁:科学家本来就不是定型的 杜丽群:艾滋病护理先行者 王霜,又一位足球“亚洲天后”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曾有人觉得颜宁不像“科学家”,对此颜宁不以为然,她对记者说,我心目中没有科学家的样子,科学家本来就不是定型的。我觉得大家对科学家不应该有一个刻板认识。

颜宁:科学家本来就不是定型的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彭芸

“而当我的研究成果是世界上第一个做出来,那种感觉就会让你觉得挺踏实的,然后挺有成就感。”

“别看我在微博上表现得很轻松,但背后熬夜工作、做不出来东西时的焦虑,这是别人没办法真正感知的。”

“做科研就是一山望着一山高,你到另一个山头发现,前面又有更高的山峰要攀。”

“我心目中没有科学家的样子,科学家本来就不是定型的。”

“科学就是一个浅显易懂的世界,对于性别,我个人认为是没有任何偏向性的。”

在不久前召开的“2018世界生命科学大会”期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终身教授颜宁接受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的采访,就性别、学术、生活、成就等问题分享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当科学家让我觉得挺有成就感

2018年6月底到9月初,短短70天内颜宁团队在世界顶级学术期刊《科学》上连发3篇论文,人们再次对这个年轻的团队刮目相看。

谈到多年来支撑自己坚持科研的动力,她说:“我们每个人都想让自己与众不同,而当我的研究成果是世界上第一个做出来,那种感觉就会让你觉得挺踏实的,然后挺有成就感。”

了解颜宁的人都知道她还是个“微博控”“科普达人”,51万“粉丝”、4000多条微博;她兴趣极广,八卦新闻、电视剧、网络小说,都能滔滔不绝地聊起来;她穿着打扮时尚、谈吐幽默风趣。

曾有人因此觉得颜宁不像“科学家”,对此颜宁不以为然,她对记者说:“我心目中没有科学家的样子,科学家本来就不是定型的。我周围有自组乐队的科学家;有沉迷天文摄影的生物学家;有整天紧张的科学家;有很放松的科学家;有长得比艺术家还像艺术家的科学家;有不修边幅的;也有非常时尚可以做模特的……我觉得大家对科学家不应该有一个刻板认识。”

的确,为了攻克葡萄糖转运蛋白晶体结构问题,颜宁可以连续工作48个小时而不觉疲惫。攻关期间,从上午开始,除去用餐,她能一直连续工作到次日凌晨五六点,在办公室的沙发上眯一会儿又爬起来继续工作。“别看我在微博上表现得很轻松,但背后熬夜工作、做不出来东西时的焦虑,这是别人没办法真正感知的。”

尽管如此,颜宁说自己仍然很享受当下的状态。

科学的世界对性别没有偏见

在世界生命科学大会举办的“分子,让生命更精确”分论坛,颜宁是为数不多的受邀演讲嘉宾,她流利的英语,清晰的逻辑阐述,令到场的中外参会者折服。

“科学就是一个浅显易懂的世界,它其实没有任何门槛,只要你在本科接受了足够的训练,到了研究生阶段,或者到了后面这个研究阶段,它对于性别,我个人认为是没有任何偏向性的。”

让颜宁记忆深刻的是那次去瑞典参加“瑞典结构生物学全国会议”,会议邀请了全世界的知名科学家做主题报告,令颜宁没有想到的是所有的报告人里面竟然有一半是女性。她同时了解到,瑞典的科学家中,有一半是女性,而美国科学院的华裔院士中,女性的比例是要高于男性的。

其实在中国,虽然大学里独立领导实验室的女性科学家的比例尚需提高,但并未影响屠呦呦成为中国科学届的第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

所有这些,坚定了她的信念,在不同的场合,她一直在鼓励女性从事科研工作。她鼓励女孩子遵从内心,勇敢做出自己的职业选择,“女性无论是选择在职场工作还是在家全职,都应该出自本人真实的意愿。而不是屈从于家庭和社会的压力。”

她说:“当科学家的好处在于自由,可以自主安排工作和休闲时间,很多人宁愿放弃高薪收入的工作,为的是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做研究。”“做科研就是一山望着一山高,你到另一个山头发现,前面又有更高的山峰要攀。”

当记者问起做科研的终极理想是什么?颜宁的回答是:“我想每一位生物学家的终极理想可能都是理解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为女科学家勇于发声

在一次学院面试博士生的现场,一名男同事问一名应试的女生,“你现在到了一定年龄,将来怎样平衡家庭和科研?”颜宁当即表示:“这是一个有性别歧视的问题。你们为何从来不问男性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

在科研领域,颜宁可以面对一个个难题仍然游刃有余,而却会因为来自性别的困惑而深感不安。

颜宁的学生中,有个女孩成绩优秀,是个难得的科研人才,遗憾的是这个女孩是因为担心今后找不到工作,放弃了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选择了一个并不一定合适自己的工作提前就业。

颜宁说:“当我慢慢意识到许多女孩子,特别是我自己的学生,并不是没有实力,只是因为社会家庭的共识,因为在某一阶段或主动或被动地必须做选择题,而脱离了她们本来挺有天赋的科研世界,我真的挺痛心。”

她强调:“其实我个人没有感觉到因为性别受到任何歧视。但我认为现实中有很多对女性的要求是不公平的,比如说女性怎么平衡事业和家庭。这本不是女性专有的问题,而是两性问题。”

时至今日,不少女性在考虑是否要走科学这条路之前,首先要闯过性别关。在追求事业成功的道路上仍面临这样那样的阻力和障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报告:面向2030年》指出,当前科研领域仍以男性为主,女性只占全球科研人员总数的28.4%。她们在获取科研经费或在争取研究机构内重要职位时往往处于劣势。

“无论在大学录取时,还是在实验室做实验时,女孩子和男孩子们没有任何区别,大家都是玩命做实验,然后该发好文章发好文章,但是到最后,为什么成为教授的女孩子反而很少呢?”对此颜宁感到痛心疾首,于是她开始参与到支持青年女科学家的各种活动中。

从2015年起,她开始在多个公开场合为女性科学家发声,担任微信公众号“赛先生”的主编,呼吁关注“女科学家去哪儿了”的话题,推介优秀女科学家的科研工作。

也是从2015年开始,颜宁在清华大学发起并主持“女科学家论坛”,邀请国内外优秀的女科学家参加讨论,借此呼吁更多人关注女性科研工作者群体面临的与性别有关的问题和挑战。

就在出席“2018世界生命科学大会”期间,她如约回到清华大学主持了每年一度的“女科学家论坛”。论坛每次一个话题,迄今为止已就包括“女科研工作者应如何平衡事业发展和家庭生活”“如何舒缓科研工作中的压力与挑战”“如何应对生育对事业的冲击”以及当今社会热议的“剩女”“女博士是第三类人”“女孩子如何建立自信心”等话题展开讨论。

颜宁对记者表示:“你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有些规定,甚至是文化、大众的期许,对女性的要求是不公平的,所以我觉得重要的是大家能够真正意识到问题的症结,并且试图一起去解决它。”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