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高峰 叶海燕 任然
初冬的八桂大地绿意依然,阳光和煦。
位于广西贺州市八步区双瑞村的自治区级巾帼脱贫示范基地——连片种植的万亩淮山长势葱茏,阵阵微风吹过,叶子哗哗作响,蔚为壮观。不远处,贵(阳)广(州)高速铁路上的列车来往穿梭。再等20天,冬至前后,基地里的淮山就将被从地里刨出,其中90%将被运往粤港澳大湾区。
双瑞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良好,耕地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含水性好,非常适合淮山种植,亩产量达2500公斤~3000公斤。在双瑞村,淮山专业合作社、淮山协会吸引了466户农户加入,其中妇女社员占65%。基地每年培训120多名农村妇女科技致富带头人,为320多名农村妇女提供信息、技术、销售等服务,带动100多名妇女增收致富。早在2015年,双瑞村农民的人均年纯收入就超过了1万元。
目前,广西妇联共创建了县、市、区、全国四级巾帼科技示范基地2990个,辐射126.5 万妇女创业就业,带动12.02万名建档立卡贫困妇女增收脱贫。自2014年起,自治区妇联还联合农业厅,开展新型职业女农民培训工作,四年多时间已培养各类职业女农民662人,她们辐射带动力强,成了各地的致富带头人。
随着“妇”字号基地的发展,全区特色农业规模不断扩大、种类不断丰富。南宁市的特色菌菇、河池市的优质蚕茧、百色的香甜芒果……都让妇女姐妹们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广西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一说,在有限的土地里,在众多男性劳力纷纷外出务工的情况下,壮乡的广大农村女性自觉融入农村产业发展之中,成为农业发展的主力军。
改革开放四十年,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加快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发展,通过扶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打造“果园子”“菜篮子”“糖罐子”,做大、做强、做长了农业特色优势产业。
据统计,广西三次产业结构由1958年的51.8∶27.7∶20.5调整为2017年的14.2∶45.6∶40.2。虽然农业比例下降,但是农业基础更加稳固。
目前,全区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市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已超过5.27万家。新型主体的壮大,推动了广西农业的整体发展,促进了农产业品牌和竞争力提升。全国60%以上的甘蔗、48%的蚕茧、三分之一的木材均来自广西,芒果、柿子、柑橘、松脂、八角等产量居全国前列。
常年无冬的气候条件,也促成了广西一举成为全国最大的秋冬菜生产基地、重要的“南菜北运”和“西菜东运”生产基地,秋冬蔬菜播种面积和调出量在南方各省中均位居第一。2017年,全区蔬菜总产量2950万吨,增长2.5%,保持在全国第五位。
科技进步,时代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越来越紧。以休闲农业、生态循环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为突破口,广西不断拓展农业经营领域。截至2017年年底,全区累计建立农家乐近4800个,乡村旅游点1320多个,规模休闲农业园756个,年接待游客6300多万人次,产业总收入230亿元,同比增长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