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评论员 莫兰
思想舆论的交锋过后,最让人乐见的,就是凝聚共识,形成合力。
这几天,补上性别平等教育课的话题引发热议。我们看到,针对妇女的歧视和偏见,当前依然存在,某些人还有思想的“盲区”。性别平等这一课,应该在更大的范围“开讲啦”。
性别意识并非天生,需要后天教育,尤其要从娃娃抓起。性别平等的种子不早早生根发芽,错误的性别观就有处落脚。要从源头着手,普及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一代人的力量很可观,孩子们长大之后,就会是一支推动性别平等的生力军。
性别教育课程也要在大学广泛铺开。一个人思想成形的重要节点,最关键的往往就那么几步,培养平等、尊重的性别观有利于突破性别刻板印象,让男女平等的理念化育心灵,无论对确立人生目标、选择职业、追求事业,还是恋爱结婚、组建家庭而言,都大有裨益。同时,还要特别注意将性别平等课纳入MBA等职场精英教育体系之中。
性别教育要进课堂、进头脑,在全社会普及,需要的是各界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媒体、媒体工作者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向公众传递正确性别观、性别平等意识,对于错误言论必须及时批驳纠偏。企事业单位、社会机构都有责任通过制度、管理体制传践行别平等,包括拓展女性成长空间、建立反性骚扰机制、落实女职工保护条例等。要在全社会层面倡导先进的性别文化,让尊重女性、男女平等理念从个人的道德修养、品格塑造上升为全社会的共同价值与规范,形成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文化和集体意识。
近年来,女性受教育程度、就业率已达到了一个较高水平,但有些人对此视而不见,动不动就规训女性重回老路,甚至歧视贬损。错误言论引发了舆情事件,但如果由此能带来一场思想大讨论,对冥顽不化的错误性别观念进行反思、清理,补上性别平等这一课,或许就是“坏事变好事”的契机。
性别平等已经是一个主流的公共话题,这体现在日渐提高的公众认知度上——舆论的强烈反应其实是一种积极的反应。尽管杂音与噪音依然存在,性别歧视的错误言行依然会沉渣泛起,但性别平等的观念和文化终将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