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8年11月15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女界报道 超千次试验让港珠澳大桥“滴水不进” 打造服务妇女的贴心“微家” 百万家庭亲情一线牵启动 儿童关爱保护实现“六个全覆盖” 湖北襄阳明确六部门反家暴职责 82岁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弥曼再获大奖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带领团队为国家工程“筑基”的张宝兰

超千次试验让港珠澳大桥“滴水不进”

张宝兰在工地现场

主人公语

“我要把20多年的研究所得应用到工作中,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继续攀登新的高峰,体现人生的价值,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林志文

提起张宝兰,同事总会竖起大拇指说,她是当之无愧的“建设功臣”。成功和肯定的背后,是一个有关“铁娘子”—— 53岁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张宝兰扎根孤岛7年、历经1000多次试验、带领团队攻克世界难题、为港珠澳大桥桥隧工程设计出高抗裂混凝土的故事。

7年坚守孤岛

港珠澳大桥拥有全世界最长的海底沉管隧道,长达6.7公里,由33节每节重达8万吨的沉管对接而成,是迄今世界上埋入海底最深、技术难度最高的沉管隧道,是公认的“当今世界上最具挑战性的工程”。

港珠澳大桥能否成功建成,关键就在海底沉管隧道,而沉管隧道要保证120年在海底不漏水,混凝土是重中之重。研究了混凝土20多年的张宝兰,2011年5月被委以重任,派往远离陆地的牛头岛负责大桥沉管预制厂混凝土试验室工作,肩负海底隧道沉管预制的试验检测重任。

她向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描述了刚上岛时的情形。从广州驾车前往珠海,再转乘渡轮到伶仃洋深处的荒岛牛头岛,单程就需要几个小时。2011年,小岛还是一片荒芜,试验室还处在规划中,房屋没有,仪器设备没有,人员也不齐,全部事情要她自己去搞定。而她必须在4个月内建成与世界最大的沉管预制厂相匹配的试验室。

一上岛,张宝兰就开始奔波于各个项目部门,组建筹建试验室小组,完善试验室前期筹建规划,她住过板房,也住过简陋的民居,有一次带领几个年轻人一起押送设备,等返回到营地码头时已是凌晨1点,因为潮水高度不够,船靠不了岸,结果在船舱的甲板上躺了几个小时,直到第二天8点才下船。

整个筹建过程中的困难让人难以想象。但四个月后,荒芜的牛头岛上建成了“整体形象良好、设备一流、人员一流、管理一流”的试验室,被林鸣总经理誉为“桂山岛上的一颗明珠”。

“感觉自己真的很幸运”

“我前半生所有的学习、科研、工作经历,仿佛都是为了这个工程在作准备。”采访中,张宝兰向记者感慨道,20年潜心研究,与混凝土打了一辈子交道,最后能在港珠澳大桥这样一个世纪工程中贡献自己的专业力量,“我感觉自己真的很幸运”。

1987年,张宝兰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位于广州的中国交建四航局工作。她大学读的是原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建筑材料及制品专业,毕业分配的单位专业也对口。不过,当时的她也许没有料到,一进到实验室及车间,从此便与混凝土结下一辈子的情谊。

虽然是从事科研,但业内人士都知道,主要内容就是和混凝土打交道。带她的是位勤勤恳恳的大姐,初出校门的张宝兰,虽然也觉得这份工作太苦太累,但年轻的她工作投入,干活卖力,一人肩挑手提几十斤重的水泥、沙土不在话下。“那时候就像现在民工干的活儿一样,天天打混凝土,称量砂石,干着和男同志一样的活儿。”

1000多次试验只为“超级配方”

20年刻苦研究积累,张宝兰的专业技术成果获奖无数,而这些基础性科研工作,最终在港珠澳大桥项目上厚积薄发。她告诉记者,这些年的许多有关研究成果,如《抗盐污染高性能混凝土配制成套技术研究》《水下混凝土材料及耐久性研究》《大掺量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等研究,都在港珠澳大桥项目的实验过程中得到应用。“我很幸运,不仅研究的东西能够转化为实际应用,而且能应用到这么重要的世纪工程中。”

业内人士都知道,大体积混凝土防止开裂是世界性的难题。要保证港珠澳大桥海底沉管隧道经受住时间和海水的考验,张宝兰就得带领团队攻克世界性难题,设计配比出不开裂的混凝土。张宝兰说:“混凝土配合比不仅仅是计算出来,最终是要靠一次次试验打出来的。”她凭借多年丰富的课题研究实践经验,在耗时近一年、历经1000多次试验、用坏了5个搅拌机进行了海量的试验后,基础配方终于出炉。中交港珠澳大桥岛隧项目负责人说,在混凝土的配合比上,张宝兰带领团队试验过程打了100多方混凝土试验,终于研究出提高混凝土抗裂性能的“超级配方”。

一个沉管管节光混凝土就重达8000吨,要在30多个小时内浇注在模板中,张宝兰作为试验室主任总是坐镇一线,带着团队全程紧盯。33节沉管浇注,耗时5年,每次浇注30多个小时连轴转,最长一次50多个小时没合眼。

结束在牛头岛的工作后,张宝兰带领她的团队,在本专业领域继续攻坚克难。她说:“我要把20多年的研究所得应用到工作中,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继续攀登新的高峰,体现人生的价值,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