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提示
近日,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腾讯公司联合发布《新时代女童及家庭网络素养调研报告》。该报告分析了家庭和女童网络素养的现状,有一些积极特点,也呈现出亟待解决的问题。“网络原住民”一代在网络使用中存在哪些性别差异?如何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以促进儿童健康应用网络?如何建立和完善网络分级制度?就这些问题,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采访了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卜卫。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刘天红
不同性别儿童网络使用的积极特点与差异性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新时代女童及家庭网络素养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揭示出一些积极特征:儿童使用网络的男女比例为46∶54;女童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能力甚至略高于男童。这是否能说明对“网络原住民”一代来讲,“性别鸿沟”在逐渐消失?这对推动男性与女性平等享受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成果有何影响?
卜卫:若从报告显示的数据来看,仅考虑男童和女童在网络的接近性方面的话,可以看到一些积极的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共享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成果方面,“性别鸿沟”在减弱甚至消失。互联网技术的“性别鸿沟”不仅包括互联网接近性方面的性别差异,还包括在互联网使用内容及利用互联网获益的性别差异。
由于传统社会对男孩、女孩养成模式的不同,导致了其在互联网发展和使用过程中的受益程度不同,这也是“性别鸿沟”的一部分,比如,互联网技术领域对女性从业者仍然存在歧视和排斥。关于这些方面的“性别鸿沟”,还需要做更深入的研究。除此之外,女童内部在分享互联网技术发展成果时也存在“鸿沟”,还应充分考虑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女童互联网技术运用所存在的差异。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与上述积极特征相伴随的是男童与女童网络使用目的的差异与现实社会中的性别区分相一致,比如:女童更关注娱乐和美食,男童更加关注游戏和动漫;女童使用网络进行追星、情感社交、网络购物等活动的比例都要高于男童。应如何在网络世界中消除这种性别区隔?
卜卫:毫无疑问,儿童网络内容使用上的性别差异受到现实社会中性别模式的影响,这其实显示出了男孩和女孩在网络内容使用上的“性别鸿沟”。在我看来,部分益智类网络游戏适度使用,对开发儿童智力、促进健康发展具有正面影响,但使用网络游戏的男童要多于女童,尤其是富有挑战性、创造性的游戏男童使用者比女童要多。当然儿童打网络游戏也需要正向引导,选择健康、向上的游戏。相比之下,女孩在网络中依然主要是消费者的形象,比如利用网络进行娱乐、购物、追星的女童比例高于男童。
我认为,应该有鼓励女童追求科技的活动,鼓励女孩学习科技、挑战具有科技含量和智力元素的游戏。根据我的观察,在很多儿童计算机比赛中,初级阶段比赛时,男孩和女孩的比例尚可相当;但在高级阶段比赛时,如无人机大赛、人工智能大赛中,男孩的比例远超过女孩,值得反思。
此外,上述现象的产生也与儿童利用性别视角批判网络信息的网络素养缺失有关。当然,这首先不是网络素养缺失的问题,而是儿童性别平等观念薄弱的问题。
纳入社会性别视角,推动儿童做网络空间的建构者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报告”显示:家庭是儿童使用互联网的首要场所,儿童在家中使用互联网的比例为95%,父母的网络使用行为会对孩子起到示范作用。您如何理解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儿童健康网络使用行为的影响?
卜卫:我所理解的良好的家庭环境是民主、平等、合作的环境。我认为这是儿童正确、合理使用网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保障。在一个充满暴力的家庭中,即便倡导网络素养教育也起不到预期的效果。在一个运行良好的家庭中,孩子与家长应该有一些共同话题,无论是电视、网络还是书籍,家长与孩子之间应该相互陪伴,互相讨论和协商。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在色情信息骚扰方面,29.3%的女童遇到过色情信息骚扰;女童遇到网络诈骗、网络暴力辱骂、陌生人约见面占比分别为35.9%、24.1%、11.5%。面对色情信息骚扰,女童选择求助父母、老师或者祖辈的比例,总计占比不到10%。应如何降低女童遭受侵害与骚扰的风险,如何提高女童求助于家庭与教师的比例?
卜卫:男生和女生都会在网络上受到诸如色情骚扰、暴力威胁等风险。解决这些问题最主要的还是要提高儿童的辨识能力,培养其对于爱、家庭生活、人际关系、异性交往的正确态度,懂得以互相尊重方式构建健康的人际关系。此外,政府和社会都有责任不让儿童接收不良信息。
同伴群体是儿童获取知识和帮助的重要力量,在性教育和健康教育方面,我们也一向鼓励通过同伴教育的方式开展。女童不愿意向父母、老师及祖辈寻求帮助,常因向家长和老师求助,或遭到批评或者“禁止上网”,在这种情况下女童也往往成为“被责备的受害者”。让家长、老师成为儿童的同伴,是让儿童接纳家长、向家长寻求帮助的重要方式。
此外,这也与我们文化中认为“性是不可言谈”的保守观念有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8年发布第一版《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倡导各国教育部门应制订高质量、全面的性教育政策,我觉得开展全面性教育工作对儿童获取健康的性知识、远离网络色情暴力具有积极作用。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关于建立健全网络信息的分类分级制度,推动网络立法的呼声很高,您认为有必要吗?
卜卫:建立网络分类分级制度是有必要的。为保护儿童,应该讨论建立以年龄为基础的网络内容分级制度。同时,也要注意网络分级制度的局限性,比如儿童的适合观看某些内容的年龄不是整齐划一的,要根据其接受度来裁定,有些国家的经验是将分级的主控权掌握在家长手中。当下,部分传媒公司已采取了对儿童的保护措施。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应该加强自律,保护儿童远离不良信息。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网络时代提升儿童和家庭的媒介素养越来越迫切,有人呼吁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对此您有何建议?
卜卫:媒介素养教育不仅是中小学生的问题,也应该成为一个全民终生学习的课题,成年人也面临着媒介素养缺失问题。据我的经验,以媒介素养提升工作坊的形式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也可取得不错的效果。
我所理解的媒介素养教育主要指四个方面的素养:媒介运用素养,即如何接近和使用网络的素养;批判性识读素养,即对不同的媒介类型,包括广告、新闻、电视剧等媒介形态的了解和判断,知道每种媒介形态在传播信息时所具备的不同特点;对媒介组织与媒介生态的认知,即了解媒介运作的内在机理,知晓媒介信息的建构性及商业运作等;具备在网络上传播信息的能力,即所有人都应该具备运用网络进行发声与传播的能力。
媒介素养教育,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教育,而是一种主体间的互动,在建立自主性的基础上,通过增强传播能力而参与社会协商。在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时,必须纳入性别视角,性别平等是甄别和批判网络信息的重要武器,提高女童的网络素养首先要提高其性别平等意识,具备了此种辨识能力,女童在使用网络时便不会轻易被不良信息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