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宁
最近,读到美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一组关于世界各国劳动参与率的数据统计,中国赫然位列世界第一,劳动总量世界第一,劳动参与率世界第一。据统计,中国人的劳动参与率达到了76%,只有24%的人不工作,其中,还包括老人和孩子。而美国只有65%,日本只有58%,印度劳动参与率低至55%,差不多一半的人不出来工作。
其实,我想这个统计数字可能还是把中国的劳动参与率算低了。在经济学和商业决策中会用到“沉没成本”(Sunk cost)这个概念,指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在统计中,老年女性在家中看护第三代的家务劳动,可能没有被统计进劳动参与率之中。而在中国,尤其是独生子女长大之后,有多少父母,尤其是中老年女性,做了这些年轻母亲的无声后盾。而这种劳动是一种不被计算的沉默成本,很可能记不到功劳簿上,苦劳都未必算得上,倒反而可能因未必可心,而反招致埋怨。
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其他国家的老人如何生活?从各种媒介中,大家能够看到。不少国外的老人,退休后过得很潇洒,或到各处旅游,或做些自己感兴趣的事,观鸟、钓鱼,几乎很少有老人参与到儿女的家庭,照看孙辈。而我们中国人,特别是中老年女性,通常的角色是先做孩子妈妈,然后再做孩子的孩子的妈妈。永远生活在母婴世界里。一方面是用孩子来填补自己内心缺爱的黑洞;另一方面也分担了年轻母亲的重荷。
在中国人普遍的意识之中,祖辈带孙辈是应当应分的。现在,年轻人工作压力、经济压力都很大,得养家,还房贷,几乎不靠外力,很难独自完成抚育后代的责任,所以,很多家庭由老人给带着孩子。因为有父母的大力帮助,才得以维持正常的家庭运转。中国的GDP与社会和谐中,无论是否被计算,都有老人的一份奉献。但是,这份奉献是一种不计回报的沉没成本。
曾有咨询公司随机调查了中国100位50岁以上的老人,其中九成曾为或正在为子女照看孩子。调查显示,中国36.5%的城市家庭中存在老人为带孩子而从家乡到孩子居住的城市;59.4%为老夫妻共同流动;40.6%为夫妻一方流动,其中34.8%是奶奶、姥姥独自前往。出于对子女的爱,老人搭上精力、金钱来照看孩子。带孩子,不但劳动强度大,而且隔代教育会因为两代人的观念不一致,引发各种纠纷。
带孩子的老人,除非姥姥、奶奶轮替,不然几乎没有多少时间交友、旅游,好好安排自己的生活。老年夫妻关系的协调也几乎排不进时间表,带孩子对老人自身生活是否存在负面影响,在养育的刚需面前,几乎顾不上考虑。
美国的数据发布之中,不少人在欢呼,谁让中国的数据雄踞世界?是中国女人!中国男人把中国拉到了世界优秀行列,那么,让中国变得卓越而以超速度发展的则是中国女人。我想,在赞扬这些在职场中拼搏的中国女人时,还应该为她们背后默默支撑的强大后盾点赞!在微观经济学理论中,做决策时,仅需要考虑可变成本,而忽略沉默成本。而劳动力资源是人!我为这些发声机会不多的后盾老人呼喊,请给予她们必要的认可与尊重。
人口优势没有转化为劳动力优势,人口多就是累赘。中国人很多家庭是一家老小齐上阵,个个担当。统计的中国女性的劳动参与率近70%,一骑绝尘,世界第一。没有被统计进来的,也在默默奉献。那些25~55岁之间,当老婆、当妈、当儿媳,同时还要出去工作,和这个世界厮杀的中国女性理应得到男人们的呵护!
西方国家个人意识很强,母亲基本不干涉儿子家的事情,也不会出现三代同堂这种现象,年轻女人在家里有绝对的掌控力,很是自由。实现这种母职,使她们很难兼顾职业打拼。而中国的老人帮助儿女喂养、接送、照料、课外辅导孙儿孙女,支持女儿、儿媳实现自己的职场梦想。这些母亲、婆母,是否更应该对她们好一点?宽容一点?她们远比其他任何不必为第三代付出的女性,更需要肯定与理解!
虽然有老人帮助,但是,中国女性仍然需要在承担了生儿育女重任的同时,早出晚归,摸爬滚打,在工厂、在学校、在商场、在田间,在任何有男人出现的地方,承担丝毫不逊于男人的责任。甚至,需要尽力调节与维系一个家庭各方面的关系。她们和男人一道,成就了中国的崛起。中老年女性也不易,本来已经退出职场竞争,还在努力成就子孙。如果有观念落伍之处,需要多多被包涵和理解。老人的知识更新是缓慢的,但绝有必要。好在有互联网,只要努力,就一定可以逐步提升自己。
(作者系北京出版集团编审,曾任红枫妇女热线首批咨询员、教练,著有《女性眼中的外遇》《唤醒内在的力量——老年人自处心理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