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这个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年规划,部署了一系列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是统筹谋划和科学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行动纲领。
那么乡村振兴,未来五年重点做什么?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农业农村部领导和专家进行了解读。
阶段性五大重点任务
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表示,《规划》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明确了阶段性重点任务。
一是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促进乡村产业兴旺。坚持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二是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遵循,促进乡村生态宜居。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推动乡村生态振兴。
三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促进乡村乡风文明。传承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建设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四是以构建农村基层党组织为核心、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为重点,促进乡村治理有效。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推动乡村组织振兴,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
五是以确保实现全面小康为目标,促进乡村生活富裕。加快补齐农村民生短板,让农民群众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系统解决“人、地、钱”难题
围绕乡村振兴“人、地、钱”等要素供给,规划部署了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加强乡村振兴用地保障、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加大金融支农力度等方面的具体任务。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强调,当前要抓紧研究制定、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提高用于“三农”比例的政策文件,推动将跨省域补充耕地指标交易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省域调剂所得收益,全部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广开投融资渠道,引导撬动各类社会资本投向农村。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马晓河说,解决“人”的问题,关键要推动两类人在城乡之间双向自由流动。一类是农业转移人口,围绕推进市民化“降门槛”,让有意愿、有能力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另一类是乡村人才,既在“育”上下功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一大批乡村本土人才,也要在“引”上做文章,鼓励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
壮大乡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所长黄汉权说,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规划》对此设置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等5个指标。
韩长赋强调,要按照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继续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乡村旅游、休闲康养、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要坚持将乡村产业放在乡镇和村,把产生的效益、解决的就业、获得的收入留在农村,真正让农业就地增值、农民就近增收。
分类推进4类村庄不搞一刀切
根据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规划》将村庄划分为集聚提升类村庄、城郊融合类村庄、特色保护类村庄和搬迁撤并类村庄4种不同类型,并明确要分类推进,不搞一刀切。
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徐林说,集聚提升类村庄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点突破区;城郊融合类村庄,积极承接城市人口疏解和功能外溢,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特色保护类村庄的重点是把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与保护自然文化遗产统一起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搬迁撤并类村庄要解决好易地搬迁群众的就业问题,避免新建孤立的村落式移民社区。
“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村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因地制宜、因时而异,不能盲目超前发展,不搞齐步走。”徐林强调。 (据新华社报道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