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8年9月27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爱生活周刊 乐活 与其改变父母,不如尊重他们 在桂花树下花好月圆 月光萤火,不应只在记忆中 女人如何越活越幸福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与其改变父母,不如尊重他们

编者按

看到这篇文章时,我刚从老爸老妈家回来。多年前每次回家我也跟此文作者一样,总想给他们换家具,扔旧东西。前几年我最看不惯的是家里的旧沙发,很笨重的木头,又占地方,坐上去硌得慌。我说换一个布艺沙发,柔软也好打理。可是老爸坚决不肯,于是我就不再说了。

的确,对于舒服不舒服、有用没用这些问题,每个人的理解和感受都不同,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局限,何况父母与我们隔了一个时代?差别会更大。为什么要把我们认为正确的生活方式强加给他们?为什么不能尊重他们的经验和记忆?

我们不要一味地责怪父辈们的节俭,也不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对父母“好”。因为孝敬、报答父母的前提是——尊重他们。

对于年迈的父母,我们要像对待孩子那样,蹲下来,多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不是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平时的沟通交流,还有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也许效果更佳。我的经验是:如果你想尽孝心,改造父母的家居环境,硬的不行,不如从软处着手。比如给他们打造一面照片墙,教他们养养花、喝喝茶。

我们所能做的,唯一能做的,也许最好是尊重父辈们的记忆,而不是无情地扫荡他们的生命经验,执着地要求他们按我们的意愿来生活。

■ 阿美

每次假期回老家,我的第一反应都是怒从心头起。年迈的父母把两居室的空间堆得满满当当,几乎无法下脚。家里到处是大大小小的各种废弃纸箱、纸袋、不同形态的塑料包装、旧报纸及广告印刷品,捡回来的木板等装修垃圾……家里就如同垃圾站。

打开冰箱,不知吃了多少天的剩饭菜都裹着保鲜膜,塞得满满当当。亲友送来的过期食品、饮料俯拾皆是,因为从不舍得打开吃喝。

我先是摇头叹气,接着出言指责,父母开始争辩,几个回合后我便肝火大动,几乎要声泪俱下。我不明白,父母为什么要把本可以舒适安逸的生活过成这样?

父辈们总是改不掉极度节俭的习惯

我母亲今年80岁了,她的房间里囤积了无数的“宝贝”:结婚时的粗布裤子、拴着铜钱的包袱皮,我小时候的格子外套和花棉裤,哥哥小时候的汗衫,以前做鞋时的鞋样子、绣花线、织毛衣剩下的毛线团,她孙子的小鞋……

而父亲最大的乐趣是废物利用,比如把捡回来的木板钉成鞋架、小凳子;纸盒子剪成各种收纳盒……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头儿,明明每月有六七千元的退休金,却执着地按照70年代的生活方式生活。父亲的乐趣之二是买到划算的东西,打折甩卖的日用品,甩卖的整麻袋的红薯……

每次回老家,我几乎要花费一天的时间,把家里清理一遍,然后我觉得舒爽了许多,长舒一口气。但父母的表情却是失落、难受、不安,好像丢了万贯家财。

而等我半年后再次回老家,一切又恢复了原样。我再次气结、无语,重演一遍上次的戏码。我苦口婆心,从各个角度劝解他们:“你们积攒的这些东西,都是垃圾,除了降低你们的生活质量,一无所用!”当然,说什么都没有用。

我和朋友吐槽父母的极品行为,不料很多朋友也纷纷表示:我的父母绝对比你父母极品!

一个朋友说她的婆婆:每顿只炒一个菜,肉也不舍得吃,可是买保健品一次六七千元也不心疼。

很多人谈起父母的生活,都有同样的心痛感和无力感。我们过上了貌似小康的生活,希望含辛茹苦一辈子的父母,也能和我们一样,告别苦难的过去,在所剩不多的晚年享受新时代的福祉。可惜,这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

经历过贫穷的父辈们更看重自己的经验和记忆

在我们看来,父母在继续受苦受难,这让我们心怀愧疚,不能心安理得地享受目前的生活。我们为此愤怒,愤怒一方面来自于他们为什么不能与时俱进;另一方面,他们这种自虐式的生活方式,让我们很难完全没有负罪感地按自己的方式生活。

每当我在超市里看见那些抢购打折商品的老年人,在蔬菜柜里挑挑拣拣、剥去菜叶子再装袋,或者称重后再偷偷往里塞几棵菜,我没法向他们投以鄙夷的眼光,只是内心一阵酸楚袭来。因为那就是我们的父辈,在盛年时饱经饥馑和匮乏,贫穷的记忆像基因一样刻在了他们的骨子里,永远也不可能被磨灭。

艺术家宋冬做过一个展览《物尽其用》,就是把母亲囤积了一辈子的物品作为展品摆出来。“由于物质的乏匮,对世事变幻的忧患,也由于传统的节俭美德,人们把暂时无用但可能‘一朝有用’的物品竭尽心力地保存下来,经过不断积累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殊私人财产……这些零碎什物逐渐充满了有限的家庭空间,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环境。今天的年轻人很难理解这种‘收集’中的酸甜苦辣:如此众多毫无价值的零零碎碎,难道真能构成一个蚕茧般的私人世界,提供虚幻的安全和温暖,甚至引发一丝丝亲密的回忆?但对于这类收藏的许多所有者而言,生活状况和物质条件的改变并无法取代几十年来习惯了的环境和心态,因此他们继续收集——继续拒绝抛弃暂时无用但可能一朝有用的东西。他们所保护的更是一种对过去经验的珍惜。”

这,也许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父母的坚持和执念。

没必要把我们认为正确的生活方式强加给父母

今年,当我再次和父母发生争执,忽然醒悟到一点:为什么要把我认为正确的生活方式强加给他们?为什么不能尊重他们的经验和记忆?

我们执着地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是正确的、健康的、先进的,视父母们的活法为错误的、落伍的、不合时宜的;我们努力想要改造他们的意愿貌似饱含着爱和善意,实际上同样是粗暴和傲慢的。我们的看法,难道就不是偏见吗?

我们没有经历父母们所经历的贫穷、饥馑、匮乏,没有像他们那样,为了吃上一顿饱饭而穷尽所有智慧和体力。我们顺理成章地跟上了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和他们之间仿佛隔着天堑。时代的快速变幻令他们错乱、茫然,无所适从,就好像在巨浪颠簸的大海上漂浮,按照原有的习惯生活,才能找到他们确认自我的坐标,是他们最后能抓住的仅存的安全感。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局限,受困于阅历、经验和记忆,也就是说,人是很难背叛自己的出身。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当人形成了自我认同,他会忠于那个被认同了的自我,忠于他的记忆和经验。这是人之为人的悲剧,然而不也正是人的可贵之处吗?

一群人在疯狂地消费,一群人在极致地节俭。不管从那个角度来看,生活永远都是一个悖论,我们不可能完美地解决一切矛盾。我们所能做的,唯一能做的,也许最好是尊重这个记忆,而不是无情地扫荡父辈们的生命经验,执着地要求他们按我们的意愿来生活。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