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各种能力都在衰退,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不如意。有些寡居的母亲,退休之后很自然地把生活重心放到儿女身上,但这种安放往往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要知道,不论悲欢,守自己一方生活,感激每一份温润。多理解家人,多理解孩子,尽可能少地成为他们的负担,拥有一颗宽容博大的心,才能活得有质量。
■ 丁宁
2016年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报告显示,全国近两亿老年人中有三分之一是离异、丧偶的单身老人,而其中又有三分之二是女性。作为老人,社会生活圈子会逐渐变窄,很希望通过与孩子的交流找到温暖,得到弥补。这种怕寂寞、想弥补的心态是可以理解的。有些寡居的母亲,退休之后很自然地把生活重心放到儿女身上,但这种安放往往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两代人彼此关系越近,越容易发生冲突。对一些丧偶老人来说,这是生活茫然不知所措中的无奈。真能从容得体地从子女生活中退出,重新转身回到自身的生命之中是件不易之事。
人常会以恩报恩
家的含义不仅仅是由于有血缘关系,更因为有人守护。这会给人一种心理安慰,这种安全感是金钱买不到、名望带不来的,只有亲情才能做到。
有一位王大妈,她的老伴儿病逝已经两年了。她退休了,有一个女儿。女婿在一家大的网络公司工作,忙得不可开交。王大妈有一个可爱的外孙子。自从失去老伴后,王大妈的女儿看丈夫帮不上自己什么忙,就干脆带着孩子搬回了娘家。女儿和外孙的到来,使王大妈的心情好多了。她每天接送孩子,到菜市场买菜,打扫家里的卫生、做饭,还看着外孙做功课。女儿一进门就有热饭热菜,什么家务都不用做。虽然王大妈没有空儿旅游、交友,但因为有女儿一家的陪伴而少了寂寞,多了忙碌。日子过得飞快。
可作为母亲,她心里还是有一些不放心。女儿夫妻小两口在一起的时间太少了。女婿一周仅仅回来一两次。她家是平房,面积不大。为了图小外孙能上个好小学,也不能换房搬家。小两口和她住在一起有诸多的不便。王大妈建议他们,在女婿公司附近租一所房子,他们采纳了这个建议。可仅仅租了两个月,就又把房子退了。因为住得远了,接送小外孙上学特别不便。
王大妈怕这样时间久了,影响他们的夫妻关系,很想让女儿回到自己的小家单过。可是,女儿一方面怕妈寂寞,另一方面从小依赖惯了。现在这样,下了班,一切都是现成的,不用太操心,她不想搬走。王大妈从心底也不想让女儿一家搬走,只是有些为女儿担心而已。
王大妈对这件事情的处理非常正确,在享受含饴弄孙乐趣的同时,作为老人,她明白,如此团聚的时光,只是短暂的一段。外孙子很快会长大,不再需要接送。女儿一家,迟早会去过他们自己的生活,住在娘家只是暂时的。
现在的王大妈,这样放弃旅游、放弃交友,一心一意帮衬女儿是有道理的。如果在女儿女婿需要帮助的时候,老人不伸手,让他们无助,那么,王大妈真的老了,需要有所寄托的时候,却老无所依,是有可能的。情分是一点点培养的。这也是给自己的未来做铺垫。任何一个人都不敢保证自己老了依然有独立自理的生活能力,或许有的老人觉得自己有钱,有啥可怕的?可是,当人真不能自理的时候,即使有钱也需要有帮忙花钱的人。在能付出时不付出,可能会伤及儿女的感情。
现在,女儿女婿小两口无论有没有条件单独过,王大妈能体谅他们的难处,能为他们着想,在他们心里总是一种恩情,特别是女婿,会非常感念岳母的开明的。
老人得摆正自己的位置
老人如果一向强势惯了,从小包办家中的大事小事,现在寡居了,住在孩子家里,还是不能改变一贯的思维定式,就是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
有位丧偶的婆婆,年轻时能干,在家里说一不二,老公和孩子对她是绝对的言听计从。上了年纪,当老伴过世,只剩下自己的时候,还要下一代服从。儿子婚后,按老妈的要求一家人住在一起。儿媳妇行止有度,平时一些小事自己忍忍也就过去了。怀孕以后,儿媳身体不舒服,面对婆婆的各种挑剔,不再像以前那样忍气吞声了,平衡被打破。这让婆婆颇不高兴。孩子还没出生呢,婆婆就发话了:“谁的孩子,谁自己带。”儿媳坐月子,她不上手,还不让儿子帮忙,儿子居然沉默。娘家妈洗干净晾晒出去的衣服,婆婆也不给收。儿媳一赌气,辞职回家自己带孩子。孩子生病了,儿媳自己带着去医院,一手抱着孩子,一手举着输液瓶。当婆婆的不闻不问。婆婆耍脾气,丈夫不出面制止,装聋作哑,表现得如此妈宝儿。儿媳一狠心,丢下孩子,回了娘家,一住就是大半年。丈夫多次劝说无效,媳妇对着他就是一句话:有她没我,有我没她。两代人关系如此之僵,与老人的任性,摆不正自己的位置有很大关系。如此行事、做人,两代人的关系怎么会相处和谐?
要求儿女顺从,一手控制的局面,冷不丁情形不再,寡母们就会变得很失落。其实,这位婆婆不明白,儿女的家并不是自己的家,老人不宜发号施令。如果不住在一起,他们回到父母家,也只是来看望。老人本来与儿女已经不是一个经济共同体,再加上看问题的视角与眼界不同,还摆不正自己的位置,那自然会招致儿女的不待见,让自己难堪。
论理,能有成年子女作为依赖是幸福的,但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很容易把一心扑在孩子身上的习惯,变成对子女不必要的控制。父母不愿意放权,就很容易产生矛盾。父母的保护角色是有意无意地延续的,自己理所当然地把自己当成是照顾者,若不加改变,大家都不会开心。
相信自己丧偶之后的恢复能力
老龄期会很漫长,哪怕只剩下一个人。无论如何得相信自己丧偶之后的恢复能力。如果两代人在一个空间生活,每个人都得对其他人多几分担待。短时间好做到,时候长了各自都会感到压抑,不如分开过反而释然些。还是得把平衡建立在自己身上,有聊得来的老友就多聚聚,有谈得来的人就多处处。有喜欢的热闹就多凑凑,有想做的事就多试试。这样才能让自己的生活充实。有几点不妨注意。
1.没法退出第一亲密者的角色
真正的母爱应该是对儿女生活的参与程度逐步递减,角色范围一点点缩小,给儿女自己的生活腾挪出空间。母女一场,是生命中最深厚的缘分,深情在这渐行渐远中才趋于真实,才是健全的母女关系。父母得从第一亲密者的角色中退出,让位给子女的核心家庭,从“当事人”变成“局外人”。不懂得分离的父母,即使孩子成年、结婚,也依旧保持对子女的控制,会使儿女的生活窒息。
2.别按自己的意愿安排子女家的生活
在儿女家,的确不可以像在自己家里那样随心所欲地安排一切,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加诸子女身上。别企图设法左右已经成人的儿女,不要让知识结构已经老化的自己,替代鲜活的独立个体去做决定。一旦要求过度,父母与儿女就都会失望。
可以帮忙,却不能过度干扰儿女一家的生活,不要按自己的意愿去要求别人。人都会在潜意识中有要求回报之心,这种心态会使人变得苛求,而这样要求儿女并不合理。
3.多做建设性尝试
幸福感仅仅只存在于彼此的理解与尊重之中。婆媳间在言语上更需慎重,这样做,不仅不会损害亲情,反而会使两人变得更加亲近。如果作老人的能够做得大度一些,能够内省,会增加彼此间的敬重。
不要强求孩子,要求他们定期轮班照应。每月到母亲这里住一周,对他们的工作、家庭是否会有影响?对他们是不是一种负担?只能让子女协商尽力。人老了,未必要看儿女的脸色活着。如果经济允许,可以考虑雇用一个护工陪伴,也可以考虑与其他老人结伴住进老年公寓。就是居家养老,也可以尽量把生活安排得充实一些。不可把对第三代的照顾看成是必然的交换。这样,到老了才不会失落。
太多的初老之人,年轻的时候没有足够的机会、资源、时间建构起自我,没有足够的精神资本守护好自己的老年生活。退休之时,有空可以补课。当岁月的年轮送您独自前行时,不可过早地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押在儿女身上。从初入老境到完全失能,是一个不短的过程,尽可能自己把控,主动安排好自己的事。丧偶之后要相信自己有恢复能力,这种能力是可以促其成长的。
(作者系北京出版集团编审,曾任红枫妇女热线首批咨询员、教练,著有《女性眼中的外遇》《脆化的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