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丁秀伟
当前,垃圾问题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难题。据统计,上海每天产出2万多吨垃圾,垃圾问题已经成为其建设“全球文明城市”的明显“短板”。 2018年3月,上海坚定掀起“垃圾革命”,出台《关于建立完善本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的实施方案》,欲在2020年实现全市范围内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的目标。
垃圾分类加快推进
早在2000年,上海就成为国内首批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2015年有报道称上海生活垃圾的产量最大,2016年上海垃圾偷倒事件又引起了广泛关注,上海垃圾“倒”出的是全国的难题。分类垃圾箱形同虚设,混装混运,末端处理能力不足,市民自然也没把垃圾分类当回事儿。
今年3月,上海出台相关方案,并于4月强推《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行动计划(2018年-2020年)》。明确到2020年底,上海基本实现单位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全覆盖,居民区普遍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生活垃圾综合处理能力达到3.28万吨/日以上,其中,湿垃圾资源化利用能力达到7000吨/日,生活垃圾资源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
《行动计划》注重垃圾全程分类。围绕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对每个环节都提出定量、定节点的任务目标。
当前,上海采取多个区和小区的试点,对于各个小区试点采用新规矩来扔垃圾。例如,闵行区宝北小区规定每天扔垃圾的时间为早上6∶30至9∶30和晚上6∶30至9∶30,而其他小区可能时间点会错开便于专业垃圾车回收。在每个试点小区内设有四个不同颜色垃圾桶,即黑、棕、蓝、红,区分开干、湿、可回收和有害垃圾。居民倒完垃圾会有志愿者为居民的“绿色账户卡”刷卡积分,积攒到一定分数可以兑换米面油等奖品。
“垃圾革命”初见成效
垃圾分类的关键在于居民的自觉性,如果能将垃圾自觉分为四类,那么即便于回收再处理。在十分看重垃圾分类的日本,居民早已养成了这样的良好习惯,就算是一个矿泉水瓶,也需要将瓶盖、外塑料纸、塑料瓶分三个垃圾桶扔,大大小小分类垃圾桶更是多到十种。在美国,居民也会分类厨房垃圾、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如果垃圾乱扔被发现便会罚款150美元。
据悉,为了深入了解居民生活垃圾执行情况,上海市质协在试点的51个小区开展了调查,总共收回有效问卷3603份。结果显示,在试点的小区里,有68.9%的居民认可生活垃圾分类的工作效果,其中近三成的居民养成了分类的好习惯。通过定时定点分类垃圾投放,许多居民都意识到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
随后,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前往某个不在试点名单内的小区,此小区内还沿用着以往的两个分类桶(干、湿垃圾桶),因为用的年数也久,前来倒垃圾的居民似乎也没有垃圾分类的意识,只是随意倾倒。记者随机采访了附近居民,余阿婆表示如果将小区内遍布的上百个垃圾桶撤走,在小区门口设专门分四类的垃圾箱,可能会对垃圾分类的态度有所改变;居民张先生则表示,小区内现在的垃圾桶离家近、很方便,如果需要定时定点倒垃圾,一开始肯定会不太习惯。
“两网融合”分类体系逐渐完善
在《行动计划》中,上海将全力推进“居民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与“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两网融合体系,探索建立垃圾分类“两网融合”的回收服务点。为推进这一涉及收集、运输与处置等诸多环节的“两网融合”体系建设,上海计划在分类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法律法规和引入社会资本等关键环节上持续发力。
据悉,上海将用三年时间完成全市1.7万余座分类垃圾箱房改造,900余辆湿垃圾专用收运车、16辆有害垃圾专用收运车的规范配置,41 座大型中转设施的分类中转改造、8000个“两网融合”回收点建设及点、站、场体系建设。
记者从上海市绿化市容局了解到,当前上海为推进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的目标中,在分类使用环节已经完成了400多辆垃圾分类作业车辆配置以及92辆湿垃圾规范的喷涂,有害垃圾专用车辆改造计划已经落实到各个区的年度计划;41个中转站分类中转改造目前已经完成了50%以上。
日前,上海市绿化市容局局长邓建平表示,《行动计划》实施三个多月后,上海市对分类实效进行专项统计,到6月底全市餐厨垃圾、居住区的垃圾、菜市场的果蔬垃圾等日均分类量达到3641吨,超出计划指标的3483吨,“两网融合”系统的可回收物收集量为443吨,是去年日均量的2.43倍。上海市绿化市容局副局长唐家富则认为,结合“两网融合”改造的垃圾箱房非常漂亮,随着定时定点投放,污水和臭味都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