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数量对家庭经济决策的影响》
作者:独旭 张海峰
本研究发现随着子女数量的增加,在子女成长阶段受抚养成本和教育成本影响,家庭储蓄呈现下降趋势;在子女成家立业阶段由于子女成家立业的压力和跨代转移支持的压力,储蓄率上升。子女数量对中低收入家庭具有显著影响,父母选择多生受到性别平衡动机和性别偏好动机的驱使,且性别平衡动机逐渐增强。随着生育政策的放开,影响家庭经济决策的主要因素是子女数量而非子女结构,这意味着政府能够通过改变生育政策引导家庭经济决策,进而促进经济发展。
来源:《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
《生育政策调整背景下城市在职青年的生育意愿》
作者:贾志科 罗志华 风笑天
本研究发现,南京和保定5类行业的在职青年在理想生育子女数和意愿生育子女数上基本一致,但远高于政策意愿生育子女数;现有孩子的性别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青年夫妇的理想性别结构偏好,但在意愿性别结构偏好上,青年夫妇的“女孩偏好”强于“男孩偏好”;无论出于哪种生育目的,在职青年的意愿生育子女数大多在2个左右,但意愿生育子女数不同,其二孩生育动机也不尽相同;不同城市、年龄、出生地、行业、婚姻状况、是否独生子女等因素可能会影响在职青年的二孩生育意愿。
来源:《西北人口》2018年第5期
《“非虚构”女性书写:性别经验与乡村图景的重构》
作者:吴雪丽
《人民文学》的“非虚构”写作栏目迄今已有众多作家参与,其中女性作家有关乡村的书写更是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梁鸿、孙惠芬、郑小琼的写作在其中颇具症候性。本文认为,女性的“非虚构”乡土书写从细节出发、从个体出发,显示了把“个人言说”有效地镶嵌进“性别/底层/民族国家”话语的努力。她们从“女性叙事”向“社会性别叙事”、从“私人领域”向“公共领域”、从“个人空间”向“公共空间”的转换,为女性的写作实践打开了一个新的通道。而复调的、多元的、颇具张力的叙事声音,也在个人与世界、性别与社会、情感与理性、启蒙与民间之间构建了一种可能的对话关系。
来源:《学术论坛》2018年第3期
《日常活动视角下居民健康影响的性别差异》
作者:宋江宇 周素红 柳林 龙冬平 肖露子
本研究发现:全职男性、全职女性与非全职女性的自评健康存在显著差异,得分依次降低;健康影响因素和影响路径存在性别差异,女性日常活动受到更多约束,其健康更大程度受所住社区周边建成环境和日常活动的影响;女性亚群体之间的健康及影响路径也存在差异;在考虑居民健康性别差异的同时,需要重视就业状况对健康的影响。日常活动视角能揭示居民属性和建成环境对健康影响的路径,有助于理解居民健康影响的性别差异。
来源:《地理科学进展》2018年第7期
《“女性”概念的解构与重构:巴特勒与克里斯蒂娃的女性理论比较》
作者:郭滢
在波伏娃提出对“女性”概念的哲学思考之后,后女性主义的当代杰出代表巴特勒和克里斯蒂娃从各自的方向对此概念进行了后现代式的再加工,巴特勒彻底解构了“女性”概念,把女性融入到了权利的生产中,而克里斯蒂娃却在女性的主体性身份消解之后又走上了超越性别重建主体的道路。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分歧,是因为她们持有迥异的身体观、语言观和政治诉求。
来源:《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