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姚改改
织里镇是一个神奇的地方。40年时间,足以“敢叫日月换新天”。
40年前,它是太湖边占地面积只有0.58平方公里的小集镇,仅有一条老街,一个村子,是“鱼米之乡”出了名的“穷乡僻壤”。40年后,它的城市框架约2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45万,外来人口常年保持在35万左右,年产各类童装13亿件(套),年销售额超过500亿元,占据国内童装市场的半壁江山,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童装之都”。
织里自古以来织业兴盛,因而得此地名。40年来,这里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由穷变富。在这翻天覆地的变化中,有一项技艺功不可没——刺绣,有一个产业不可忽视——童装,有一种力量不可或缺——女性。
在织里,有个地标,名唤“织之梦”,三名织女背对背挽手成圈,矗立于高高的石柱上。这一形象,将以上三种元素生动糅合在一起,也为织里40年来的发展“点了题”。
闾阎扑地 始于刺绣
“晚上纺织白天卖,老婆纺织老公卖”,这是改革开放之初织里镇的普遍现象。湖州大家园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的负责人罗玉花,就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罗玉花,一头短发,为人爽快,人称“花姐”。20世纪80年代初,她正在上初中,课余时间就和村里的姑娘们一起脚踩“洋机”绣枕套。她们绣牡丹、绣凤凰。罗玉花手巧,别人绣一对枕套要40分钟,她20分钟就能绣好,之后再将绣好的枕套拿到镇上的小商品市场销售。姐姐绣枕套挣来的钱被拿来养家,她因为是家里最小的孩子,绣枕套赚来的钱都成了零花钱,买玻璃弹珠买连环画,日子过得有滋有味。那时,相对来说,女性挣钱反倒容易些。
20世纪80年代末,织里人开始“一根扁担两只包”“走南闯北到处跑”。“花姐”年纪轻,嫌扁担挑包不好看,就手拎个大大的旅行包,揣着借来的路费,和哥哥上路了。到哪里去?不知道,走哪儿算哪儿。“去哪里不重要,只要能把绣花枕套卖掉就行。”“花姐”说,他们坐车到杭州,从杭州到鹰潭,再从鹰潭到武汉,“反正就是一截一截‘摆渡’过去。”
尽管闯劲儿十足,但有些事情回想起来还是会后怕。据“花姐”回忆,当年晚上坐汽车去宜宾,弯弯曲曲的盘山路十分狭窄,只能容下一辆车。看到对面有光,车子就靠边停。天亮后才发现,他们是在悬崖峭壁上晃晃悠悠走了一夜。
如今,由于拆迁,家里的老物件扔的扔卖的卖,“花姐”特意保留了一对自己当年绣的枕套,只为“留个纪念”。
改革开放40年来,正是千千万万个像“花姐”一样充满干劲的织里人,“织”出了织里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
乘兴而起 品牌在前
20世纪90年代,织里的童装产业迎来了爆发期。1998年,潘水琴和丈夫马伟忠向朋友借了2万元,买了5台缝纫机,一共7个人,创建了“布衣草人”这一童装品牌。
创业初期,夫妻俩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好在创业之路顺遂,还清欠款后,他们在织里精品童装园买了标准厂房,并于2003年投入运营。
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当年,织里镇被认定为“中国童装商标重点培育基地”,这时,潘水琴敏锐地捕捉到打造品牌的重要性。同年,“布衣草人”成立了研发部,开始进入自主研发阶段。
自主研发从来都不是一条好走的路。没有设计人才,重金“挖人”;资金跟不上,又没能获得银行贷款,便赌上自有资金……“织里童装企业众多,要想做大做强,从中脱颖而出,必须从‘低小散’向工厂、品牌转型。”潘水琴说。
事实证明,潘水琴确实非常有远见。近十年,注重研发、打造品牌已成为织里童装行业的发展共识。
2013年起,织里镇连续三年举办了“全国童装设计大赛”,建立了童装设计中心,引导童装企业加强自主研发。此时,潘水琴的企业已在研发方面驾轻就熟。目前,公司的研发部门有30余人,仍在不断招兵买马。
让人啧啧称奇的是,潘水琴似乎步步都能踩到“点儿”上。淘宝刚兴起时,她的公司就是织里镇率先“触网”的童装企业之一;电商盈利点变低后,她又把目光投向跨境电商,成为当地第一位尝试跨境电商的人。近两年,她建立了海外仓,并专门组建了跨境电商的设计和营销团队。如今,公司日均跨境销售额达1500美元,产品出口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聪明的织里人善于抓住机遇。为了进一步畅通“网络童装市场”,织里镇与阿里巴巴集团开展战略合作,共同打造阿里巴巴·织里产业带。织里也成为全国首家入驻阿里巴巴产业群平台的产业带。仅2017年,织里童装线上销售额就达70亿元。
国际视野 打破传统
胡群雅是一名海归“创二代”。她的母亲陈华蛟是当年赫赫有名的商界女精英。如果不是母亲在2006年以57岁的年龄二次创业,胡群雅还会继续留在美国从事童装行业。
“当时也有别的地方想让我去投资,而我最终选择织里,主要是因为在这里能资源共享。”陈华蛟说。
到了21世纪,织里镇已形成了从童装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到面辅料供应、物流仓储、品牌运营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成为中国规模最大、分工协作最紧密、反应速度最快的童装产业集群。这正是陈华蛟最满意的地方。
经过两年筹备,2008年7月,弗兰尼尔(湖州)服饰有限公司成立。胡群雅也回国。她带回的,不仅有坚守实业的决心,还有国际化的经营理念。
公司成立之初,胡群雅顶住压力,将所有资金都投入到设备更新上。母亲为了支持女儿,将自己的房子做了抵押。近800万元砸进去后,公司“脱胎换骨”,全部引进日本重机缝纫机,在织里尚属首次。
对于做品牌,胡群雅怀有敬畏之心,再加上从国外回来,对国内市场并不熟悉,她并未贸然做服装品牌,而是将自己在海外十多年外贸经验的强项做深做强,做供应链整合平台。在她看来,做好口碑,也是打造品牌的一种方式。
在自由版师、品控团队、管理体系和技术团队等因素的强力加持下,胡群雅的理念逐渐被人们接受,不仅与国内一线服装品牌展开合作,就连织里本地想走高端品牌路线的童装品牌也主动找上了门。
胡群雅的野心不止于此。从去年开始,她在生产线上进行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管理,为将来发展C2M做铺垫。“个性化定制是必然趋势。”胡群雅对自己的判断非常有信心,将来通过线下量体师与线上智能化软件,建成与国内甚至全球消费者之间的直接通道,来一场“传统服装革命”。
无独有偶,发展C2M模式也是潘水琴等一些织里企业家的共识。在织里阔步迈向“二次腾飞”中,织里的企业将百舸争流,千帆竞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