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冉学鸿
陈尧咨擅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其驻守荆南时,母亲冯夫人问他掌管郡务有何新政?陈尧咨说荆南位处要冲,日有宴集,每次他以射箭取乐,座客无不叹服。冯夫人一听便火了,说你父教你以忠孝报效国家,而今你不务仁化之政却专注于一夫之技,对得起你父亲的心意吗?言毕举棒便打,陈尧咨的金鱼配饰都被击碎。
陈尧咨是欧阳修笔下《卖油翁》的主人公,今人当不陌生。陈母训子的故事关汉卿也写过,而最早记录则见于宋人王辟之的《渑水燕谈录》。古人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对儿孙教育动辄棍伺候并不鲜见。比陈尧咨更惨如唐人李景让,已官至尚书郎,都两鬓斑白了,只要犯了过失,母亲郑氏还是照样亲自责打。李景让在浙西任上时因左押衙应对有失,对其杖责致死。当时军中怨气汹汹,欲酿祸乱。郑氏闻知,让李景让立于厅下,大声叱责其作为一方大员,草率用刑,使众心不宁,不仅上负天子,更令垂白之母几欲羞辱而死。一面怒骂,一面令人狠狠杖责李景让。军中将士本来心中不服,但见郑氏亲自杖责儿子,深受感动,反纷纷劝她饶恕李景让,一场危机就此平息。
传统社会讲家训家规,对儿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要求甚严,撇开历代典籍记录不说,单是流传下来关于训子的戏文就已不胜枚举,不过其教育主题多围绕大节有亏,品德有失所展开,至于因学业不精名落孙山之类受父母责难训斥的记录则很少见。这大概是与当今教育观念最大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