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保罗蓬佩亚艺术中心
圣保罗艺术博物馆
主持人:秦红岭(北京建筑大学文法学院教授)
1951年现代建筑史上出现了体现国际式风格的两个著名玻璃屋,一个是位于美国芝加哥福克斯河畔的范斯沃斯住宅,另一个就是由女建筑师丽娜·柏·巴蒂(Lina Bo Bardi)设计的位于巴西圣保罗郊区莫伦比的玻璃屋。圣保罗的玻璃屋是丽娜·柏·巴蒂为自己设计的家,也成为巴西现代主义的代表住宅。
丽娜·柏·巴蒂1914年12月5日出生于意大利罗马,1939年毕业于罗马大学建筑系。1946年10月,巴蒂与丈夫移民到巴西,1951年她加入巴西国籍。随后,巴蒂开启了在巴西的建筑设计之路,成为南美洲20世纪最主要的现代建筑师之一。除此之外,巴蒂还是著名的家具设计师、插画家、编辑和和策展人,她和丈夫共同创办了有影响力的艺术杂志《Habitat》,旨在介绍现代巴西建筑、艺术和文化,引导人们进行文化方面的交流与讨论。
巴蒂完成的第一个建筑设计作品就成为现代主义建筑的象征,这就是1951年的玻璃住宅。从1951年建成到1992年巴蒂去世,她一直在此居住。该住宅由透明玻璃镶嵌板建构而成,基座由经过加固的钢筋混凝土预制板和细圆形支柱组成,悬空在地面的圆形支柱设计,让房屋四周的自然景观似乎能够自由“流淌”。玻璃住宅底层架空、横向长窗的设计,带给人的整体感受虽然是比较典型的现代主义风格,但已经能够感受到她试图融入巴西本土建筑诗意风格的努力。
巴蒂有着人文主义者的情怀,努力将自己的工作成果服务于大众,提升建筑设计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潜力。1960年建成的圣保罗艺术博物馆(MASP)是巴蒂的代表作,早已成为拉丁美洲最重要的艺术博物馆之一。由于该博物馆的建设经费主要来自于巴西人民的自愿捐献,因而在设计该博物馆时,她努力使其在满足艺术审美效果的同时,成为服务于圣保罗居民的聚会场所。从外观上看,圣保罗艺术博物馆是一个由四根柱子支撑悬浮在地面上的长方体建筑,目的是为了符合捐赠人提出的要求,即博物馆建成后从这里依然能够看到圣保罗市中心和康塔雷拉山脉的美景。同时,架空设计也让博物馆底层成为一处实用的公共空间。圣保罗艺术博物馆的建筑风格体现了现代主义和粗野主义元素的并置。一方面,博物馆以清晰的结构主导着建筑的形式语言,开放式的平面设计和竖向玻璃长窗完全属于国际式风格;另一方面,粗重毛糙的混凝土柱子和结构系统则属于粗野主义风格特质。对此,著名日本建筑师隈研吾曾评价说:“我喜欢这栋建筑,因为它不仅呈现了粗野主义的美感,而且尽力向所在的城市打开。”
巴蒂的人文主义情怀更体现在她为圣保罗民众留下的一个心血之作:圣保罗蓬佩亚艺术中心。该艺术中心受巴西商会委托设计,基地原先是一座废弃的香料工厂,周围居住着工人和中低收入阶层居民,周边文化艺术场所匮乏。通过巴蒂的设计,这里蜕变为社区文化中心和居民的聚会场所,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巴蒂当初设计时,大胆保留了基地上废弃的老厂房,类似于今天对工业建筑遗产的更新改造再利用模式。在精心修缮原有厂房以作为社区休闲活动场所的基础上,她设计了一个能容纳多种球类运动的场馆。谈及为什么要设计如城堡般坚固的塔楼时,她说,希望蓬佩亚中心如“自由城堡”一般,类似于一个与世隔绝的“避难所”,免受巴西政治动荡的影响。
巴蒂的作品简单而朴素,没有过多装饰,她自嘲为“可怜的建筑”。但正是她留下的那些“可怜的建筑”,总是以人为本,为每一个使用者创造美好的空间。她通过自己来自欧洲、生活于南美这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融合,让我们更能看清现代主义精神服务于人民日常生活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