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见习记者 刘世康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20世纪40年代,《沂蒙山小调》在沂蒙山区费县薛庄镇上白石屋村诞生,一曲传唱70余年,成为沂蒙精神的典型符号。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临沂视察时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日前,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赴山东参加主题采访活动,见证了沂蒙老区的新发展。
老区有了新名片
刚进临沂市区,只见清澈的沂水穿城而过,两岸的高楼大厦和公园绿地相互辉映,深处沂蒙山腹地曾经“土货不出、外货不入”的革命老区处处显露着“都市范儿”。
巨变背后,有老区人民的汗水和智慧,也有沂蒙精神的传承和发扬。沐浴在沂蒙精神下的老区人民,开拓创新,艰苦创业,为临沂拼出了 “商贸名市”“物流之都”的新名片,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上,出现了“南义乌、北临沂”的现象。
临沂是全国规模最大的专业市场集群。临沂商城管委会提供的数据显示,临沂有128处专业批发市场,19万从业人员,日30万人次客流量,覆盖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主要门类的6万种商品。如今,临沂将商品运到了遍布全国的2000多个县级以上城市和20多个国家。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现在的新明辉。” 临沂新明辉安全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辉说,如今,新明辉是3M、霍尼韦尔、杜邦等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韩国市场上80%的安保产品都出自临沂。”李辉骄傲地说,“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临沂四通八达的物流”。
据统计,目前围绕临沂商场各个市场,有2094户物流经营户和1.8万辆货运车辆,2017年实现物流总额2.8亿元,覆盖全国所有的县级城市,通达全国所有港口和口岸。由于具有不可比拟的规模优势、效率优势,当地物流价格比全国平均低20%~30%。
“一件服装包裹从我们那里直接运到福建要30元。从临沂转运,能省下5元。”一名来自河北的物流业务员告诉记者,货物走临沂,从距离上看好像是绕路了,但其实运费能省不少。
山东兰田集团党委书记王士岭说:“临沂物流网络广,来往车辆到哪里都有货,借助大大小小的物流信息平台,一辆载重30吨的货车几分钟就能匹配到货物,压缩了等货、仓储等成本,自然成为全国的价格洼地。”
从“土货不出、外货不入”到“买卖全国”,对临沂而言,这是战争年代的沂蒙精神在经济发展中的延续和升华。
“红嫂”精神代代传
八百里沂蒙钟灵毓秀,百万人民拥军向前。在战争年代,沂蒙地区诞生了一个可歌可泣的女性群体——“沂蒙红嫂”。柔情似水的“哑巴奶奶”明德英,用乳汁救护伤员;芳骨如钢的李桂芳,带领31名妇女肩扛门板,在水中架起“火线桥”;深明大义的“沂蒙六姐妹”,日烙煎饼八百斤拥军支前……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这里的女性做军鞋315万双,做军衣122万件,碾米碾面1.2亿斤,救护伤员6万人,掩护革命同志9.4万人,她们对敌人疾恶如仇,对革命满怀柔情。
在沂蒙红嫂纪念馆,记者们站在2000余幅图片、500余件实物、百余件实景雕塑前,感受着当年沂蒙地区妇女们“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伟大奉献精神。
“俺奶奶叫王换于,1888年生,1989年去世,活了101岁。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俺们是中国人,要做一个中国人该做的事。”在抗大一分校纪念馆里,于爱梅的讲述将大家带回到那个硝烟弥漫的岁月,而她的奶奶就是“沂蒙母亲”王换于。
日军大扫荡期间,战事紧张,一些战士、革命烈士的子女无人照顾,王换于便主动帮助把40多个孩子安排到附近由农户组成的“战时托儿所”,让革命队伍集中精力反“扫荡”。
为了照看这些革命后代,王换于与儿媳张淑贞把自家刚出生的孩子放到一边吃糊糊汤,把奶水喂给年龄小、体质差的托儿所孩子。几年时间里,张淑贞家先后有4个孩子夭折,最大的已经8岁,但她们所哺育的革命后代却一个也没有少。
“捐躯献身歼日寇,舍生取义救亲人。”沂蒙红嫂纪念馆门前的这副对联,道出了生死与共、水乳交融的沂蒙军民鱼水情。
战火已熄,老“红嫂”芳踪渐远,新“红嫂”则接过她们手中的接力棒,将爱党爱军、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红嫂精神”传承开来。
作为王换于的孙女、张淑贞的女儿,于爱梅感觉肩上担着一份特殊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退休后,她在沂蒙红嫂纪念馆做起了义务讲解员,先后为全国党员领导干部和群众作报告1000多场。11年来,她自费行程9.2万公里,将“红嫂”事迹传播到全国各地。她还积极组织妇女拥军,成立了“红嫂拥军协会”,从此走上了自费拥军的道路,每年用于拥军的花费都在1万元以上,而她每个月只有2000元的退休金。
党旗红,市场旺。正如山东兰田集团党委书记王士岭说:“战争年代,‘红嫂’精神就是一种信仰,相信跟着党才能生存。新时期,‘红嫂’精神得以延续,我们相信,只有跟着党走才能脱贫致富,过上更好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