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我国乡村三维性别公正观——以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为例》
作者:李慧英
我国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受损,是长达三十年之久的老大难问题,突出表现在经济权利的不平等,而深层原因是女性的文化身份得不到承认,以及妇女无法进入制定规则的圈子。
本文采用南希·弗雷泽的三维公正观,结合我国乡村推进规则制定的实践,探索政治平等参与、身份承认和经济正义之间的连接,探索实现乡村政治经济文化三维结构的变革路径。作者指出,遏制农村妇女土地权益问题不断加剧,切实保障农村妇女享有平等权利,应由两性共同参与制定村庄规则,将对女性的身份排斥转化为身份承认,制定非歧视性的性别平等分配规则。
来源:《科学社会主义》2018年第3期
《产业结构转型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果的性别差异》
作者:贺凌 岳昌君
本文基于2013年和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落实情况、就业起薪的专业和性别差异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理工科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结果的性别差异高于其他专业,但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深化,经管、人文、社科专业毕业生在就业结果上的性别差异不断缩小,相关专业女性毕业生落实工作和获得高收入优势提升。2015年女性毕业生整体的就业状况相对于2013年有一定改善。
作者建议深化产业结构转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制定和完善消除就业性别歧视的法律政策,保障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的权益。
来源:《中国高教研究》2018年第7期
《国际人权话语:“女权主义”的全球想象空间》
作者:罗清
20世纪末,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人权话语呈现出新的特点,这为“女权主义者”打开了崭新的想象空间。本文作者认为,“女权主义”一方面解构、揭露国际人权话语中的霸权、虚伪和偏见;另一方面尝试重构具有性别视角的人权话语,并利用这一话语实现性别正义的最终目标。然而,“女权主义”对国际人权法的接近、解构与重构从一开始就夹在“反抗与屈从”的张力之间,这隐晦地反映出“女权主义”话语与国际人权话语之间权力的不对称性。
因此,要改变这种不对称关系,必须从语言着手,打破人权话语的先占优势,创造出新的语言游戏规则,瓦解人权话语中的逻各斯中心主义。
来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