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 副教授 李亮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儿童发展,“党和政府要始终关心各族少年儿童,努力为他们学习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全社会都要了解少年儿童、尊重少年儿童、关心少年儿童、服务少年儿童,为少年儿童提供良好社会环境”,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新时代儿童工作指明了奋斗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为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指示精神,贵州省主动求变、大胆创新,以儿童之家建设为抓手,不断满足新时代儿童和家庭的多样化需求,切实改善了儿童生存发展环境,提高了儿童福利水平,促进了儿童身心全面发展。
儿童之家的四种运作模式
第一种,国际项目推动。以贵阳市大山洞社区为典型,借助国际合作项目在贵州试点的有利契机,逐步实现项目运作本土化。这类儿童之家能够快速吸取“儿童幸福家园”“儿童之家示范项目”等国际项目在管理、专家和服务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在项目结束后(一般为3年),由当地政府或社区继续接手项目运作,从而确保了项目的科学性、专业性和连续性。
第二种,本地政府主导。以毕节市七星关区为典型,由当地财政出资,在本地统一部署建设儿童之家。该模式最大化发挥了当地政府的主导作用,把儿童之家覆盖到了每一个自然村寨,快速实现项目的统一化建设,有效保障了儿童的人身安全。尤其是利用覆盖全域的儿童之家,适时开展儿童情况摸排、登记工作,将特殊儿童家庭困难问题及时报备党委和政府,充分发挥了儿童之家的转介功能,为儿童营造健康良好的成长环境。
第三种,社区建设整合。以铜仁市万山区为典型,把儿童之家的场地和服务功能嵌入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整合人财物等各方资源,为社区儿童提供课后作业辅导、兴趣培养、游戏娱乐、阅读、上网等场地和服务。既摆脱了儿童之家“单打独斗”的孤立状态,又增强了社区服务中心的功能;既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发展,又有利于邻里和睦、社区和谐。
第四种,单位内部提供。该做法在国际上通常被称为组织内部的“员工协助计划”(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s,EAP),是由组织面向内部员工提供的福利。以遵义市桐梓县公安局为典型,该局挤出专门经费,在办公大楼腾出场地成立“警娃之家”,由警嫂负责职工孩子的陪护工作,解决了民警工作与陪护年幼子女之间的矛盾,免除了职工的后顾之忧,提高了职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
四种不同的实践模式各有侧重,彰显了贵州省建好、用好、管好儿童之家的努力和决心,为全国儿童之家建设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儿童之家的工作成效
儿童之家作为儿童福利政策的延伸和完善,不仅收到了良好的实践成效,也有着十分重要的社会影响。
从实践成效看,通过儿童之家的建设,为保护儿童安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打造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家庭和学校以外的工作阵地;形成了一支由社区干部、专业社工、志愿者、爱心家长、五老人员(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人群组成的综合校外教育辅导队伍;开展了一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适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德育、科普、法制宣传活动和游戏;塑造了一个保护儿童安全、关爱儿童健康、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品牌。
从社会影响看,儿童之家弥合了政府和家庭之间的“政策缝隙”,使得原本重点针对特殊儿童、困境儿童的儿童福利政策,内容更加丰富、范围更加广阔;弥合了学校和家庭之间的“时空缝隙”,为孩子在家庭和学校之外开辟了新的社区活动空间,缓解了家庭照看孩子的时间成本和精神压力,强化了社区的功能和邻里互动,提升了社区的人情味,使得儿童之家成为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弥合了市场与家庭之间的“情感缝隙”,以政府公信力为基础引进企业和社会力量,不仅能够打消家长的疑虑,逐渐恢复对市场服务的信任,也能够为市场主体提供发展机遇,从而不断提升儿童之家的专业服务水准,最终形成政府负责、多元参与、合作共赢的理想状态。
进一步推动儿童之家工作的两点思考
第一,要从国家战略的角度高度重视儿童社会福利,不断满足儿童及其家庭对儿童福利的多样化需求。儿童是国家的未来,中国要从人力资源大国走向人力资本强国,需要国家、政府和全社会共同关心儿童的成长与发展。以“儿童的全面发展”为政策取向,把儿童福利视为一项基本社会制度,更完整地满足儿童、家庭和社区的福利需求。
第二,增强社区功能以辅助家庭,应当成为未来构建儿童福利体系的重要制度选择。核心家庭是儿童成长最重要的环境,儿童福利政策不能仅仅局限于帮助和扶持儿童,而应致力于通过家庭教育培训、亲子活动、专业社工参与等公共服务来辅助家庭。要把家庭视为一个整体,从儿童及其家庭的角度出发,不断增强家庭的功能,分担家庭的照顾压力,才能真正有效保障儿童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