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班组”的背后,隐伏着尊重劳动者多元化、差异化利益诉求的价值认同。弹性用工不仅具有经济意义,还具有文化意义与社会意义——它不仅让市场更有活力,也有助于让家庭功能更加完整,让社会更加和睦。
□ 杨朝清
近日,记者在位于江苏省建湖县的盐城佳日时装有限公司中检班看到,下午3时30分,离正常下班时间还有两个小时,超过一半的工人就下班了,只剩下10名工人在岗。公司专门设立了“妈妈班组”,对部分家务和工作有冲突的女员工实行弹性工作制,让她们自主管理、灵活上班。(7月15日《工人日报》)
法国社会学家阿兰·图海纳指出,“劳动既是一种行动,也是一种境遇,是一种把自己的标准取向引向自我的实在性。”就业不仅让职场妈妈找到了价值实现的通道,也促进了她们的社会融入,提升了她们的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
但与此同时,每个人都担当着多种社会角色,不同的角色之间难免会出现时间冲突与角色紧张。职场妈妈既要为家庭增加经济收入,也要承担母亲的职责,很容易出现分身乏术的尴尬。许多职场妈妈之所以离职,并非不想就业,这一选择其实饱含着无奈与艰辛——在价值排序中,照顾孩子往往高于打工挣钱;当二者不能兼顾的时候,不少女性只好从职场退出。
尤其是农村家庭,尽管社会流动改变了许多人的生存生态,让人们过上了更好的生活,却也带来了一些“后遗症”。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长时间、经常性的角色缺席,不可避免地会影响他们精神世界的健康成长,而“隔代寄养”带来的一些弊端也日益引起重视。那些在家门口就业的农村女性之所以不愿意远离家乡到大城市就业,就是为了能更好地照顾家庭与孩子。
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产业链条上的一环。为了保障大机器生产的高效运作,许多劳动者差异化、个性化的利益诉求遭遇了某种程度上的忽略与漠视。而两全其美的“妈妈班组”用人性化的举措实现了劳资共赢。在人口红利拐点凸显、“用工荒”层出不穷的当下,一方面,它让企业留住了劳动力资源,也成为招工的“卖点”;另一方面,它既让职场妈妈在市场中得到了应有的回报与激励,解除了“后顾之忧”,促进了女性就业,也能惠及家庭与孩子。这种弹性、灵活的方式对于双方而言,都是有利的。
事实上,弹性用工作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较为成熟。“妈妈班组”的背后,隐伏着尊重劳动者多元化、差异化利益诉求的价值认同。弹性用工不仅具有经济意义,还具有文化意义与社会意义——它不仅让市场更有活力,也有助于让家庭功能更加完整,让社会更加和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