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宋利彩
近年来,一些孩子在公共场所调皮、淘气、不懂规矩甚至搞恶作剧的行为,经常在媒体和网上被人们提及和讨论。
“一个‘熊孩子’背后一定有一个‘熊妈妈’或者一对‘熊父母’。”上海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研究员在接受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采访时表示,“熊孩子”现象并非个别现象,关注“熊孩子”现象关系到广大未成年人如何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意义非凡。
“其实,世界上没有一个孩子叫‘熊孩子’,我强烈反对随便给孩子身上加概念。”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陈建翔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孩子的表现和家长的“隐教育”密切相关。
孩子缺乏规则意识的现象比比皆是
关于“熊孩子”的现象,可谓不胜枚举,“熊孩子”的案例也是一搜一大把。
在某外企工作的李先生经常因工作需要乘坐飞机。途中,几个孩子竟然在飞机上跑来跑去玩捉迷藏,他们的父母对此完全没有感觉任何不妥。
“这类现象很常见,且在哪个时代都有。在过去,这样的现象被称之为‘缺家教’,而现在,这样的行为常常会被不少家长称之为‘有个性,或者‘释放天性’。”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殷飞在谈到这类现象时表示。
孩子的行为和家庭教育密切相关
在陈建翔看来,“孩子是一个叠加态,是各种可能性叠在一起的状态,在某一个确定的时刻、确定的条件下,会呈现出某种具体的形态,没什么大不了的。所以不要因为孩子犯一个错误就说是‘熊孩子’,不要轻易给孩子下结论。”
那么,为什么孩子在某些情况下出现了不良的表现?
陈建翔打比方说,孩子就像是一副扑克,有54张牌,有好的,有坏的,比如不太道德的牌,在公共场合不太礼貌的牌。在某个特定时间里,孩子的行为就像抽扑克牌,究竟抽出好牌还是坏牌,一方面取决于孩子本身,另一方面取决于家长的帮助。
“人们的世界观由概念构成,家长经常使用的概念构造了家长和孩子的世界观。如果家长的概念系统是混乱的,构造出来的世界观就是混乱的。”陈建翔说,家长特别爱说的话、说话的方式以及经常使用的表情和动作,是鼓励还是抱怨,是正能量还是负能量,这些家长并没有意识到的,都在暗示孩子们一些东西,在不知不觉中对孩子发生影响。
家庭教育应注重“三规”
如何减少孩子在公共场所的不文明、不礼貌、不讲规则的现象,专家们从不同角度给出了建议。
“家长只要把食指放在嘴唇上,然后轻声说‘嘘’,孩子马上就会安静下来,简单有效。等孩子再闹的时候,再重复这个简单的动作。”杨雄说,要对孩子进行“三规”教育。所谓“三规”, 即在家庭内部要进行家规教育,在公共场所要进行规则教育,在学校、单位要进行规章教育,三者缺一不可。
“如果没有‘内心’的指引,‘它’会一直不停、永无满足地向外攀援,向外纠缠,向外比附,带给人们一个不断加深的恶性循环,迷失——恐惧——依赖——追求——贪婪,以至于现在的家庭教育乱象频出,大人和孩子都惶惶然、戚戚然。”陈建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