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8年6月28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综合新闻 天津妇联改革打通服务妇女“最后一公里” 习近平会见美国国防部长马蒂斯 碎瓷砖铺就美丽乡村路 美国上榜全球十大对女性最危险国家 安全教育进山村 分娩镇痛技术和身心综合干预要相辅而行 丝线绣出致富路 民族技艺有传承 打造有温度的“城市名片”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5.0参与评分人数:1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分娩镇痛技术和身心综合干预要相辅而行

——聚焦无痛分娩推广难(四)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耿兴敏 田珊檑 周韵曦 彭芸

近年来,无痛分娩逐渐进入社会视野和需求范围,如何更好地认识和科学推广无痛分娩,保护妇婴健康,成为摆在社会和广大医护人员面前的问题。

推广无痛分娩是性别平等的体现

1996年,导乐分娩正式在美国推行。从产妇待产到产后两小时,有专职医生、护士、助产士及导乐人员为其提供专业、全面、人性化的医疗服务。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胡晓江认为,随着社会进步,除了无痛分娩,无论是提高产妇及其家属的意识,还是通过助产士给予产妇心理关怀等都应体现出整个社会对产妇的关爱。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祁建建表示,无痛分娩关系生育健康,是生育文明的体现,推广无痛分娩对于改善民生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都具有积极意义。无痛分娩可减轻女性在生育过程中的痛苦,这在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刘中一研究员看来,既是生育文明的结果,也是社会性别平等的体现,尤其是可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剖宫产,有利于妇婴健康。

“但是过于强调无痛分娩,也有陷入过度医疗的风险,违背生育自然性。有研究称,产痛可快速唤醒母性,利于乳汁分泌等益处。”和刘中一一样,不少专家表达了类似观点,既要充分尊重和完善无痛分娩的可选择性,又要尊重生育本身自然的科学性,从多方面关爱孕产妇。

关注孕产妇安全体现人文精神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刘鸿雁表示,无痛分娩医学术语为“分娩镇痛”,目的是使用各种方法使分娩时的疼痛减轻甚至消失。

有观点认为,分娩镇痛就是在医院由专业医护人员通过药物性手段(医学上通常为硬膜外麻醉镇痛)减少分娩带来的疼痛。事实上,分娩镇痛的方法很多,包括药物性镇痛和非药物性镇痛两大类。非药物性镇痛包括精神安慰法、呼吸法、水中分娩等。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分娩镇痛比例较高,实际上有相当一部分采取的是非药物性镇痛法,其中导乐方法逐渐普及。

然而,医护人员一味地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并非就是充分体现人文精神。理性地拒绝,同样是责任所在。刘鸿雁表示,比如阴道分娩禁忌证、麻醉禁忌证、凝血功能异常、湿疹的产妇不宜使用药物性无痛分娩的方法。有妊娠并发心脏病、药物过敏、腰部有外伤史的孕妇,需要在医生的专业咨询和指导下来决定是否可以进行无痛分娩。

刘鸿雁强调,孕产妇在选择是否采用无痛分娩前,需要充分了解无痛分娩的使用方式、优缺点、适用人群等。如果在缺乏相关信息或信息不足的情况下盲目选择,对孕产妇身心健康会产生不利影响。

镇痛技术和身心综合干预要同步而为

刘鸿雁表示,在与医护人员经过充分讨论协商,对无痛分娩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孕产妇所做出的选择才是知情选择。无痛分娩的知情选择可以最大限度地维护孕产妇的生殖健康权利,也可最大限度地保证孕产妇获得适合的分娩方式,减少分娩带来的痛苦,从而保证孕产妇的身心健康。

在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教授王一方看来,现代产科聚焦抗感染和减痛两大主题。自然分娩的疼痛烈度高,可达12级。如今,无痛分娩与导乐分娩技术逐渐成熟,一方面是药物效应,另一方面是心理行为干预的身心效应。因此,不能仅依赖药物与手术,还要注重身心综合干预,“疼痛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身心创伤,另一方面也是生命体验,做母亲的仪式,母爱的心灵起点”。

分娩过程中的人文视角,离不开一个行业——助产士。助产士不仅是分娩的专业协助者、技术干预者(动用产钳,侧切或手术助产)同时也是分娩过程痛苦的见证者、抚慰者,分娩喜悦的分享者。王一方表示,仅有技术干预不够,助产士的培养与培训必须既重技术也重人文,后者甚至比前者更难养成。

专家表示,“全面两孩”政策全面放开,激增的孕产妇人群使人们意识到助产士缺乏的现状。助产士的培养要和人文关怀同步发展,但这并非可以一蹴而就。推广无痛分娩、提升广大孕产妇的幸福感和获得感需要多方协作。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