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8年6月28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文化周刊 什刹海 独在异乡的勇敢与自由 白月河边 巧婚 《斯拉夫之美》:天赐之美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5.0参与评分人数:1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独在异乡的勇敢与自由

作者探寻与世界相处方式的记录,虽然是隐抑含蓄、充满犹疑和困惑……幸好她所遇的美好的人、情和植物,都带给她勇气与信心。莲花、松树、京都的雨季和冬日,有的我曾见过,有的我曾耳闻,它们的循环与恒久,都证明这来时路并非虚妄。

■ 吴从周

《松子落》是作者苏枕书和京都相关的第四本书。前一本书《有鹿来》一度被放在旅游类图书里,据说有读者以为是观光指南,买到之后大呼上当。

如作者所言,并不想被贴上“京都作家”的标签。在一个地方生活九年,人生可数的若干分之一,京都是她日常所经历,是许多成长和思考的底色。如果生活在别的城市,也同样如此。所以,她总希望读者可以抛开京都这层“生活在别处”的滤镜,去寻得真意。不过这也不必勉强,过度反省有时不太必要,希望她可以更坦然自适。

但是又不得不承认,京都是作者逃避的一个去处,可以对抗世俗眼光和标准的避秦之地。至少,在九年开篇之时如此。

这本书的四个章节,行旅、人情、岁时、缓归,大致可以看作一段循环:因为世俗日常的困扰,向行旅中去求索,其中遇见各种人情和岁时的感染,最后对世俗的日常和情感牵绊有了尊重与和解,也能够直面真实的痛苦。当然,归来还缓,未有定期。

第一部分《行旅》,以汤川秀树的行旅和高致开篇,可在某种程度上视为作者的自我期许。之后追溯初次离家,在西南城市的青春记忆。重庆气质奇崛,与京都截然不同,在这里似乎偏离主题,但实际上可视作京都之旅的起点。就如作者所言,若不去重庆,则日后大约不会在京都待那么久,所谓前缘早定。

《人情》是行旅之中所见,独在异乡为异客,加上书斋的掩护,可以获得更多自由。无论是旧书店、和服、酒馆,还是山中的生活,都无拘束地彰显了趣味。但作者自然不会如过客一般停留在观赏的趣味层面。《穿衣记》看似轻松的题目,底下是死生之大事,所谓着装的礼仪,“是为了措置无从排遣的情绪”。《和服与性别》则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日本人引以为豪、繁文缛节的和服,实践者主要是女性。她们在种种规矩、品位、审美的苛责中,背负起保持“传统文化”的重任,而男性虽然自豪于“我们的传统”,却可以自由拥抱西方和物质的世界。一面是女性、保守、优雅,一面是男性、进步、开明。这种暗藏的二元结构,透露出亚洲“传统社会”在性别问题上的严重失衡,被牺牲、被教化且沉默的女性,或者弱者——我希望她未来可以深入探讨这个问题。

《岁时》讲植物、天气、物候、日常的饮食。眼光从与人往来的“人情”,回到跟自己的独处。“岁时”二字是审美,也是提示。人常常受困于自己的期待和落空,执着于在人群中上下左右的位置。只有对岁时的谨守,才时刻提醒人生的根本矛盾在于留恋及易逝。那些脆弱的、即将或注定要逝去的,才是构筑我们日常生活的基石。大都好物不坚牢,辛苦聚书终易散,繁华亦如流水。

在这样的情绪中,能看到作者在小心回避着痛苦。日本文化中有一样特别不好,用美来混淆善恶是非,来逃避和粉饰。这种倾向,在表达美好的感情时固然十分优雅,譬如“今晚月色真美”,譬如许多光阴的一瞬。但在表达反面的意见时,不会说不,不能直面自己,不能挺身而出。

作者多次跟我介绍过“村八分”的问题,又常常跟我反思日本文化的暗面。与很多人想的不同,作者对日本文化的确不是“迷恋”,态度其实相当冷静。但作者又过于温和,因此许多批判都藏起来了,她总说有力的批判也需要足够的力量。在这样的不可解与不可说中,作者在努力体味各种日常的审美和雅趣,也在努力生活、寻求光明。《仿枕草子》很有趣,她坦然表达了爱憎:“可厌的事是……着急表达观点,强调自己如何出色。没有经过思考就用一些粗鲁的流行词汇,还做出洋洋自得的样子……用精致的学问装点不堪的灵魂。”也算是她低调的批判。

《缓归》可以理解为缓缓归来,也可以理解为归途还长,归期还早。《父亲与我》《结婚记》《种莲记》,前两篇都是用自己和周围的世俗生活碰撞,最终与世俗的人情和解,过度的谨慎和恐慌并无必要。这一部分直面自己的挣扎,是特别真诚的、一个人焦虑又宛转的成长。(《结婚记》我也该写一篇,但是始终写不出来,因为少了这一部分内在的矛盾。虽然也有种种思虑,但根本上是一个直男简单而粗线条的爱悦,诸如“啊,要和她结婚了好开心”,直白雀跃,实不足观。)

《种莲记》是这本书最重要的一篇,是痛苦的救赎。在那段最灰暗绝望的时间,唯一有所期盼的,是每天去看莲花是否冒出花蕾。即便付出了翻盆、施肥和照护的努力,能否开花也不可知。对花的祈望,在不可断绝的消沉情绪之中给人拯救(在种花这点上,我是真的很佩服她,因为她种的碗莲开了花,而我连年种碗莲都失败,现在只好种芋头)。

真如堂的莲花,作者是先看了花,再见到花的主人。我是先见到主人,再去看了花。花主人(姑且这么称呼)省吾先生是我见过最乐观通达的人,第一次遇到时他骑摩托车,戴风镜,喜欢大笑,好像从宫崎骏的动画片里走出的人物。

后来也听到更多他的故事,他的恋爱、家庭,他去中国旅行的经历。女儿第一次去远方念书,省吾想到了就要哭,瞒着妻子偷偷跑去女儿所在的城市,并没有见到,又偷偷回来。

他给我们展示了一种可能,一个人不必对世界有太多防范和焦虑,也能一派天真地生活下去,并获得世俗的幸福。相比之下,倒是那些“用精致的学问装点不堪的灵魂”之人尤其可鄙可怜。

省吾的存在,让这本书可以有一个爽朗明亮的结尾。

这不是一本纯粹关于趣味和格调的散文集,而是作者探寻与世界相处方式的记录,虽然是隐抑含蓄、充满犹疑和困惑。我和她一路走来,见到并经历这些探索和挫折,也对女性和世界相处的方式,以及她们独有的痛苦有了更深的了解,感谢她带我走进这个世界。幸好她所遇的美好的人、情和植物,都带给她勇气与信心。莲花、松树、京都的雨季和冬日,有的我曾见过,有的我曾耳闻,它们的循环与恒久,都证明这来时路并非虚妄。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