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8年6月12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新女学周刊 知道 如何在乡村振兴中助推妇女赋权与发展 光影笼罩的亲情:玛丽·卡萨特的绘画 《全球照护链视野下的澜湄区域妇女流动》 消除职场性骚扰,或有国际劳工标准可依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5.0参与评分人数:4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光影笼罩的亲情:玛丽·卡萨特的绘画

《包厢里带珍珠项链的女人》

《做针线活的年轻母亲》

主持人:李黎阳(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玛丽·卡萨特(Mary Cassatt,1844~1926)是在法国成名并选择定居法国的美国画家,她终生未婚未育,却以善于描绘爱意满满的“母子(女)图”闻名于世。当然其作品的主题远不止于此,还包括阅读、喝茶、划船和观看演出等各类日常生活场景。这些记录了画中人瞬时姿态的绘画,构图讲究、色彩亮丽,洋溢着温馨、浓郁的亲情,令人过目难忘 。

绘画题材的局限性无疑与画家的女性身份有关,在那个时代,即便是像她这样独立自主的女性,也不时会遭遇社会习俗的种种限制与干扰。因此,在成名之前,身边的亲戚朋友便成为她描绘的主要对象。与男性画家带有情色意味的“凝视”不同,卡萨特的绘画呈现出独特的女性视角。

卡萨特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中上层家庭,是法国人的后裔。童年时代,为给弟弟治病,和父母一道远赴巴黎,并曾客居伦敦和柏林,几年间,她不仅掌握了法语和德语,还接受了绘画和音乐启蒙。她15岁进入费城的宾州美术学院学习绘画,1966年不顾父亲的强烈反对,“一意孤行”赴巴黎深造。而此时的巴黎,女性尚不能进入美术学院学习,卡萨特便入私人画室,先后跟随学院派画家格罗姆、查普林和库退尔学习绘画,天赋加上勤奋,使她在短短的两年之后便以《曼陀铃弹奏者》一画入选沙龙展,那一年,她只有24岁。

普法战争爆发后,卡萨特于1870年夏末回到美国,父亲的不理解不支持以及独立生活的艰辛使得她一度心灰意冷,几乎要放弃绘画。恰在此时,匹兹堡大主教见到了她的作品,委托她赴意大利帕尔马临摹科雷吉奥的两幅作品,并预付了足够的费用,于是卡萨特于1871年秋重返欧洲。在完成这项工作后,她到马德里和塞维利亚游历,创作了一组西班牙主题的绘画。1872年,其带有库尔贝风格的《嘉年华活动中的两个掷花女子》入选沙龙并顺利售出。接下来的几年里,尽管偶尔也有作品被拒绝,但她每年都有作品进入沙龙展,直到1877年,她的作品全部落选。事实上,这种“遭遇”与沙龙展评委会的保守与偏狭有关,也与卡萨特创作风格上的微妙变化有关。因为早在1875年她第一次见到德加的作品时,便被深深吸引了,认识德加后,二人彼此欣赏,来往密切,德加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卡萨特渐渐偏离了沙龙的“标准”。

德加适时向她伸出了橄榄枝,邀她参加下一届印象派画展。卡萨特欣然应允,并为此做了充分的准备。由于世界博览会的举办,1878年的展览延期至1879年4月10日开幕,卡萨特有11幅作品参展,其中包括《包厢里带珍珠项链的女人》。画中人物是她的姐姐莉迪亚。身着粉色衣裙的莉迪亚优雅自信地斜倚在沙发上,她身后的镜子告诉我们,背景中的一个个包厢实际上是她对面场景的“镜像”。同样终身未嫁的莉迪亚多次出现在卡萨特的画中,但不幸于1882年病逝,备受打击的卡萨特曾一度中止了创作。

卡萨特不仅参加印象派画展,还用卖画所得收藏德加和莫奈的画作,并将印象派画家们的作品推介给美国的收藏家。1886年,在美国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印象派画展。也就是在这一年,卡萨特的个人创作不再局限于印象主义,而开始尝试各种风格的实验。她在19世纪90年代曾一度沉迷于日本浮世绘绘画,并受到“新艺术运动”装饰风格的影响,创作了一批构图简洁、色彩淡雅、强调线描的彩色版画。而作于1893年的油画《洗浴》,地毯与背景中的装饰图案也延续了这一特征。在这幅作品的构图上,卡萨特明显受到德加所绘浴女的影响,采用一种俯视的角度,在色彩的运用上也明显与印象主义时期的作品拉开了距离。

晚年的卡萨特多种疾病缠身,尤其不幸的是经历了眼疾之苦,她于1914年几乎失明后便不得不放弃了绘画创作。进入20世纪后,她的作品中表现出越来越多的感伤,曾经的印象派同道正一个个先她而去,批评家的好评和公众的热情,已无法刺激她继续前行,这位曾经的革新者,在晚年却对后印象主义、野兽主义和立体主义等艺术领域的新发展充满敌意。她的时代已经过去,所有的时代都会过去,但谁也无法抹掉她在艺术史上留下的辉煌足迹。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