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定制版”这种打擦边球的行为不仅是对消费者权利的戕害,也有损电商行业的良性发展,是对行业公信力的消耗。
□ 夏熊飞
下周“买买买”一族将迎接电商6·18大促。随着网购的普及,不少消费者已经很少去线下实体店,不管是家电、服装,还是数码、酒水,都选择在网上购买。许多消费者表示,“几乎同样的东西,网上便宜许多”,尤其是一些“电商定制版”,标明比线下同款的商品配置更高。而据调查,“电商定制版”存在“家电偷工减料,服装质量差很多”的猫腻。(6月11日《北京青年报》)
对于“电商定制版”“线上专供款”“网络专供版”,消费者并不陌生,看起来“一样”的产品,价格比线下要便宜许多。殊不知,价廉并不一定物美,有可能会被部分电商“算计”,因为某些“电商定制版”是以牺牲品质为代价的。
在电商经济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一些品牌为了抢占市场,推出“电商定制版”,以相对优惠的价格吸引消费者,本无可厚非。毕竟相较于实体店的物流、租金、人工成本,线上销售成本更低,“电商定制版”有价格让利的底气。这是电商的宣传思路,也是多数消费者的朴素认知。然而,部分电商却悄悄偷换概念,在产品质量上打折扣,以此来抵消“降价”成本。但是厂商并不会明确告知消费者“电商定制版”与常规产品存在的差别,或者只是通过模棱两可的方式加以呈现——这是绝大多数普通消费者难以察觉的。
诚然,“电商定制版”并没有价格必须低于实体店版的要求,可既然电商在宣传过程中并没有表明二者存在品质差别,而只是强调前者价格更实惠,那消费者就可以默认是以更低价格购买到同等品质的产品,相信这也是“电商定制版”销量大增的最主要原因。如此营销手法,不仅涉嫌虚假宣传,而且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监管部门不能听之任之。打击互联网售假已成共识,而这种已然成为行业潜规则的打擦边球行为也是另一种售假,它不仅是对消费者权利的戕害,也有损电商行业的良性发展,是对行业公信力的消耗。长此以往,得利的只是部分不守规则的无良商家,受损的却是全社会、全行业的共同利益。
可见,对于“电商定制版”以品质换价格、名不副实的行为,必须予以严厉打击,同时要制定严格的行业标准。“电商定制版”可以存在品质差异,毕竟一分钱一分货,但必须明确告知消费者,否则就必须做到与实体店版品质无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