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负责任的媒体,都应该秉承客观、友善、包容的立场,去塑造其他国家的形象,从而为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奠定相互契合的印象认知。
■ 孙钱斌
半个月前,北京刚刚举办了上海合作组织首届妇女论坛,受到与会各国妇女界的高度肯定。乌兹别克斯坦副总理兼妇女委员会主席纳尔巴耶娃,在接受我任职的中国妇女报社记者专访时说:“有妇女的参与,会更加精彩。”我想,上合组织首届媒体峰会的召开也有着同样的意义,有媒体的参与,会更加精彩。
良好的国与国关系,需要坚实的民意基础。拉紧人文纽带,促进民心相通,媒体可以发挥特殊的作用。媒体在建构本国公民对其他国家的认知中,有着关键性的影响力。他国形象的媒体建构,与其说是一种权力,不如说是一种责任。任何负责任的媒体,都应该秉承客观、友善、包容的立场,去塑造其他国家的形象,从而为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奠定相互契合的印象认知。我想,这也是“上海精神”在媒体传播领域的体现。正如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致本届峰会的贺信中所指出的那样,媒体要努力做“上海精神”的弘扬者、务实合作的开拓者、人民友好的传播者。
藉此机会,我与各位同行分享几点思考。
一是恪守基于真实的专业底线。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国际报道应该遵循的底线。而且这种真实,应该是全面、本质、总体的真实,而不是片面、现象、枝节的所谓真实。只有真实的报道,才能塑造真实的他国形象,建构真实的公众认知。媒体既应该讲好自己国家的故事,也应该讲好其他国家的故事,在客观真实、媒介真实和公众的主观真实之间,建立起具有公信力的信息通道。
二是坚持公正友善的价值立场。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国家也是如此,总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问题不在于其他国家是否完美,而在于媒体如何看待。坚持公正友善的立场,将给媒体一双客观的慧眼,去发现一个国家的多元侧面,分辨主流支流,也会让议题设置更富有建设性。而偏见和恶意,只会让媒体戴上有色眼镜,加深公众对其他国家的刻板印象,在国家交往中筑起民意壁垒。在人人都有麦克风和自媒体大行其道的时代,专业的机构媒体更应该坚持公正友善的价值立场,矫正偏见、对冲恶意,引导民意、增进互信,发挥舆论压舱石作用。
三是崇尚各美其美的文化包容。尊重多样文明,是“上海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上合组织各国都有着灿烂的文化和悠久的文明。在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过程中,媒体是重要的传播者、引领者,应该崇尚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理念,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让这股沁润心灵的软力量,成为人文纽带的黏合剂、民意相通的润滑剂。
四是营造务实合作的舆论环境。上合组织各国之间全方位、多领域的合作互利共赢,必将为各国人民带来更多的福祉。媒体应该成为务实合作的促进派,坚定不移倡导合作,持之以恒推动合作,释疑解惑,弥合分歧,使加强合作成为各国坚固的主流民意。
各位同行,今天恰逢“六一”国际儿童节。儿童是每个国家的未来,也是上合组织的未来。民心相通要从娃娃抓起,我希望各国媒体携手努力,在孩子们心中播下友谊、合作的种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长远的基础。
(本文系本报总编辑在上海合作组织首届媒体峰会上的发言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