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
记者 茹希佳
我们要过怎样的青春?这是每一个刚刚走入大学校园的莘莘学子所面对的人生课题。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大三学生丛婷也曾遇到过这样的困惑,“上了大学之后,除了日常上课,没有人再来安排我的生活,于是,我参加了学校好几个社团,每天很忙碌,却不知道忙碌的意义是什么。”
大一时,丛婷担任班级团支书,她积极加入学生会,组织社团活动,因为这些工作积累的经验,为她在大二时全校选拔“青马工程”学员打下了基础。当时,丛婷和很多同学递交了申请,“经过学院选拔,我成为年级仅有的两名‘青马工程’学员之一。”丛婷自豪地说。
每一名“青马工程”的学员,都会参加定期开展的课堂培训、专家讲座、实地走访、素质拓展等一系列活动。让丛婷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一次“两弹一星”主题演讲,“在那个艰苦年代,我们的先辈们用勤劳、智慧、汗水换来了国家的和平与富强,作为当代中国青年一代,我们在享受着先辈创造的成果时,更应该投身到创新创业、开拓奋斗的大潮中,才能无愧于先辈们的付出,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对于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2014级本科生张欣然而言,“从近距离瞻仰马克思手稿,到聆听共产党宣言的当代意义;从集中学习与分组研讨党的十九大精神,到观摩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我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先进的思想和思维方法,感受着信仰的光芒与力量,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参加“青马工程”后,丛婷最大的变化就是更加主动地学习新知识,更加主动地将理论融入生活实践中。“以前过分依赖课堂上老师的教授,现在我会主动思考问题,在广泛阅读、实地调查中寻找答案。”她主持了江苏省级大学生创训项目,对“城镇流动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课题进行实地调研,尽可能将自己掌握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丛婷也更加热情地投入团支书的工作中,全心全意做好班级建设,“我们班越来越有凝聚力,每位同学对班集体活动都积极参与,我的工作也获得了同学们的认可。”大二下学期,丛婷担任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会组织部部长,从班级走向学院,接触学院团学工作,她也逐渐总结出了一些做团工作的经验和方法。“大三时,我作为主讲人参加了河海大学新生团校,并主持了‘我学十九大,与信仰对话’主题教育活动;作为参赛者参加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说’等活动,今年获得了‘江苏省魅力团支书’称号。”丛婷娓娓道来成为“青马人”后的成长历程。
参与“青马工程”研习班学习的第二个学期,张欣然报名加入学校成立的全国首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青年学习社,“学习社与‘青马班’里富有年轻气息和创新精神的研习探讨,促使我尝试着读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原文,比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张欣然觉得,在阅读中,可以与优秀的共产主义者和社会主义实践者对话,领会他们对于国家、社会变革和发展的观点,也学着用书本中的原理及方法论去回顾思考社会现实,在梳理与反思中不断提问自己、审视自己的价值体系,“逐渐感觉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体会马克思主义作为一套发展着的科学理论的独特魅力。”
在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瞻仰革命英烈手稿时,张欣然对恽代英在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后鼓励青年官兵的那段话印象深刻:“年轻人,有决心干30年革命,你不过50岁。接着再搞30年建设,你不过80岁,我们的希望,我们的理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恐怕也实现了。那时世界多么美妙!”
“1927年,青年战士们与现在的我们一样,都是20岁左右的年纪。时代背景虽有不同,但恒久不变的是我们的热血与青春、信仰与坚持,是我们对于一个更好国家的渴望与为之不懈奋斗的决心,这种精神的力量会在我们工作学习时、遭遇困境时、回顾反思时,不断推动我们朝着一个更好的方向前进,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张欣然说。
2017年,丛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庄严的宣誓仪式上,我真正感受到了肩上的责任。我们青年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共产主义伟大理想,其实一点也不虚幻,更不遥远,因为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崭新的时代。作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我们更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用坚定的信仰指引行动,选择有高度的青春,去创造一个更好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