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8年5月26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新农村新女性 发展 糍粑越打越黏 日子越过越甜 激活非遗,老土布带来新生活 水稻开耕文化节在五常启幕 研习剪纸技艺 传承传统文化 乡约江苏太湖给“配音演员”说媒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激活非遗,老土布带来新生活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周丽婷

五一假期,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的天康三苏土布体验馆,迎来一批又一批游客。

“真是忙啊!一辆辆旅游大巴载着游客过来了,自驾游的家庭也来了,大人孩子,都对织布充满了好奇,有的盘腿坐在纺车前,跟着老奶奶学习怎么从锭上抽出线线;有的坐到织布机前,学着如何左右穿梭……”石家庄市土布第四代非遗传承人、天康三苏土布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冯霞,向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描述着当时的盛况。

冯霞没有想到,姥姥、母亲留给她的老手艺在今天还会焕发出这样的魔力,让城市的大人孩子都着迷,“老手艺大有可为,我们不仅要生产出人们喜欢的土布制品,还要深度拓展特色乡村旅游。”冯霞说。

土布在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而今,老祖宗留下的传统文化,历经时代变迁,在冯霞的手里又被重新激活,有了另一重存在的意义。

传承,老手艺焕发新活力

2015年以前,冯霞开了25年的鞋厂。近几年,政府打响了一场场蓝天保卫战,冯霞顺势而为,关闭了鞋厂,转型制作、经营土布。

“织布是我的强项。”农家出身的冯霞,从小对纺线织布耳濡目染。“那时的农家都不富裕,一家人穿的衣服用的床单被褥,都是长辈们挑灯熬夜纺织出来的。因为好奇,我总爱尝试,后来在大人的指点下就学会了织布。”

将织布作为转型新事业的想法,来自北京的一次国际手工拼布展会。“小时候母亲会用碎布给拼成书包、坐垫,没想到土布还能拼出大幅的山水画,那么逼真,镶在玻璃框里,变成了一帧很有味道的艺术装饰品。”会展上,冯霞不仅看到了人们对土布热切喜爱的目光,也就此定下了新的事业目标。

回来后,冯霞在亲戚的介绍下与中国农科院的专家对接上了,并托人在井陉山区收购了20多台老织布机,找到了30多位会织布的老人,送棉花、送线上门。三个多月后,冯霞的土布生产公司开张了。

“要织布就织原色的,不进行二次染色,一是环保,二是素淡、雅致,国际上有市场,前景看好。”激情满怀的冯霞又定下了产品的基调。

原色土布并非只有一种颜色,“我们用的是彩棉,织出的土布就是棉花本身的颜色,不会出现褪色和掉色。”冯霞介绍,公司目前纺织土布所用的棉花主要有三个颜色:白、棕、绿,其中白色和棕色的棉花在公司位于栾城的100多亩彩棉种植基地里就能种植,而绿色的棉花主要产区在新疆,价格也最高。

“第一批布出来,就销往了台湾。台湾的拼布老师很喜欢,也帮着我们宣传。”冯霞说,目前,公司生产的彩棉土布已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及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

公司还通过和北京的设计团队合作,开拓出一条附加值更高的产品链。记者在三苏土布展示厅里看到,有土布做成的百家被、婴儿用品,有家居服,还有点缀着小花小草的金口包,清新淡雅,又不失时尚,仿佛沉静了时光,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触摸上去,不是儿时那种粗拉拉的感觉,而是柔软、舒服、妥帖。

从展会上找到“灵感”的冯霞,这两年依然乐此不疲地去参加各种展会。“展会上有最前沿的理念,有最新的市场需求,我只有了解了这些,才能让彩棉土布走得更远。”冯霞说。

创意,土布文化带动乡村游

在天康三苏公司最大的厂房里,几十台织布机整齐地摆放着,几个六七十岁的老奶奶正在认真地工作,手中的梭子像鱼儿在水中游一样灵动。“这活儿不算难,但得有耐心。”63岁的石丽军正聚精地神地把密密麻麻的棉线一根一根捋顺。她告诉记者,土布纺织有七十八道工序,每道工序都马虎不得。

在纺线车间,64岁的付大妈盘坐在蒲草垫上纺线,“像俺们这个岁数,在家也没活儿干了,不成想老了老了,还能出来工作!这一天天过得可快活嘞!”付大妈说。

冯霞请的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们。除了公司里二三十个老奶奶,周边村镇里还有200多名中老年女性,她们就在自己家里干活儿,十天半个月到公司交一次织好的布。“织布是细致的手工活儿,每天每人最多只能织出7米左右。”冯霞告诉记者,有的按天计算,有的按量计算,每人一个月可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

织布,不仅给中老年妇女们创出一条增收致富路,也给栾城区的乡村旅游打造出一张特色名片。“栾城没有山水美景的自然旅游优势,但我们挖掘特有的农村传统文化,以乡村独特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满足旅游者休闲、度假的情感需求。”该区文广新局的一位负责人说。

2016年,栾城区宣传部、文广新局等单位把“三苏土布”作为乡村旅游基地,和旅行社对接,引来了一批批游客,区里的四所学校也将此作为传统文化实习基地。游客和学生在这里动手实践,可以学习纺线织布,也可以尝试土布拼贴,做出造型各异的布产品。

同时,公司还与河北传媒学院进行产教合作。冯霞对记者说:“目前土布织造技艺面临传承难题,必须吸引年轻人加入进来。现在传媒学院的学生每周有一节必修课,来这里我给他们上课,只有让他们了解、喜欢土布,才能把这个传承下去。”

“‘三苏土布’不仅是一家生产土布的企业,未来在文创产品上也要深耕拓展。”冯霞对公司的未来多有设想。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