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技艺精湛,匠石运金,深耕篆刻艺术创作几十载;她育人传艺,将篆刻艺术设立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培养篆刻艺术优秀传承人;她身体力行,积极宣传男女平等价值观;她不懈努力,将篆刻艺术推向国际舞台。
她的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人民大会堂、中南海、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捷克国家博物馆、台湾鸿禧美术馆等机构收藏;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全球首发式上,第一卷和第二卷背景和标识就采用了她篆刻的“治国理政”印章;由国新办、外文局等一起举办的对外交流“双美”展上,她的印每年都成为展览的主题标识,如今“双美”活动已在20多个国家举办。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田珊檑
一把刻刀,一块顽石。
7岁那年,她刻下了自己的第一枚印章,从此手中的方寸之物便成为她不可割舍的玩具。
16岁那年,她开始从父亲的藏书中自学篆刻,渐渐地,方圆百里小有名气。
22岁那年,她进入荣宝斋工作,正式开始篆刻艺术的学习与创作。
她用手中的刀与石头刻画世间万象,在方寸之中表现大千世界。
迄今为止,她的篆刻作品近2万件。在她的作品中,山崩地裂、万马奔腾、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平湖秋月、一方佳人……既具古典意象之美,又能于传统中造出新意。
她技艺精湛,匠石运金,深耕篆刻艺术创作几十载;她育人传艺,将篆刻艺术设立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培养篆刻艺术优秀传承人;她身体力行,积极宣传男女平等价值观;她不懈努力,将篆刻艺术推向国际舞台。
三十余年的艺术创作,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博士生导师骆芃芃在篆刻世界里创造了一个集传统与现代、自由与个性、创新与洒脱为一体的“艺术王国”。
中国篆刻艺术院内,骆芃芃笑意盈盈迎着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举止谦逊而亲和。而随着她的娓娓讲述,记者被带进令人震撼的艺术大美中,被她的“篆刻情结”深深打动。
永葆初心
篆刻艺术的“奋楫者”
篆刻艺术是骆芃芃毕生的追求。20世纪90年代,骆芃芃身边的朋友出国的出国,经商的经商,大家都劝她改行,但骆芃芃始终没有动摇,依然坚守在篆刻艺术创作的岗位上。当时的她只有一个很质朴的想法“我从小学艺,艺术带给我很多快乐,我也应该为篆刻艺术做点实事。”
在骆芃芃创作历程中有两次大的艺术理念的转变。20世纪90年代以前,她主要延续了古代印章的风格,想呈现篆刻传统的苍茫、浑朴、内敛、含蓄的艺术风格。之后,骆芃芃更加注重表现当代人创作的刀和石头碰撞的感觉,追求思想的流淌及豪放、自由的风格,实现当代视角与传统技法的完美融合。
“创作,是我专业工作中的主体。我唯一可以掌控的,就是我手中的那把刻刀和那块要镌刻的石头。我可以在任何时候游刃有余地去支配它们。”骆芃芃说。
骆芃芃的篆刻艺术功力和制印速度曾被日本同行称为“神刀女”。她以“快手”著称,在她看来,“生拙”是“熟能生巧”的最高境界,篆刻艺术家要破除程式化的章法,破除法度,求新求变。同时,要“有感而发”,不能为“创作而创作”,这样创作的作品才具生命力,才是鲜活的,才会是气韵生动的。
在艺术创作之余,骆芃芃还致力于研究如何实现篆刻艺术与空间环境的融合。从2006年开始,骆芃芃开始研究“篆刻艺术从平面构成到立体构成再到空间构成”的课题,不仅仅追求印章的展示状态,还有其放置的空间状态,使印章与环境完美融合。
骆芃芃一改以往篆刻展惯用的平面展示方式,开创了“书斋式”“庭院式”“博物馆式”等立体式、空间式的展览模式。
2008北京奥运会期间,她设计的“金石永寿——中国第一届寿山石篆刻艺术展”里,玻璃柜里的印章原石,与中式书柜、多宝格、古琴、茶艺等古典元素相得益彰,刻有《论语》《道德经》内容的印章在灯光的照亮下,仿佛穿越时空,让人身临其境。
观众可以从书柜中自由把玩印泥、印材,查阅相关书籍和文房四宝,也可以听琴品茗,这个被称为“一个红遍中国的展览”实现了人文与自然,天然石材、精制钮雕与篆刻技艺的完美结合。
“形式与内容和谐统一”是骆芃芃追求的又一大艺术境界。她的印章不仅注重篆刻的内容,更在印材、印纽、边款上注重与印文的和谐统一。她的《佳人在水一方》选取洁白的芙蓉石,印钮配上一个温婉美丽的女子,极具“佳人在水一方”的意境之美。她的作品追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将传统文化融会贯通,并行云流水般变化自如。
此外,从1994年开始,骆芃芃开始思考如何让篆刻艺术与现实生活更紧密地结合,当时中国邮电局发行的一套紫砂壶纪念邮票上便采用了骆芃芃的印章,这也是印章第一次和邮票融合在一起。
此后,骆芃芃又尝试把印章融入茶杯、茶壶、电话卡、T恤、书包、项链等日常生活物品中,甚至卫星上。在她看来,艺术源于生活,用于生活,高于生活。
教书育人
篆刻学科的奠基人
培养篆刻艺术后备人才,一直是骆芃芃心中的“大事”。
从1984年起,她就在人大、清华美院(当时的中央工艺美院)等高校教授篆刻艺术,积极推动篆刻学科建设。2005年,骆芃芃调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正式开始了对篆刻艺术学科建设的具体规划。
2006年,中国篆刻艺术院创立。2007年,骆芃芃申请设立第一个篆刻艺术硕士点,当年招收了全国第一个篆刻艺术硕士研究生。2015年,又招收了中国第一个篆刻艺术博士研究生。骆芃芃便是首位篆刻艺术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导师。
同时,骆芃芃还组织编订教材,办篆刻专业杂志,编著有《篆刻艺术教程》等图书。在广西建立了“中国广西篆刻艺术馆”,全面展示我国的篆刻艺术。
“篆刻艺术的精神,需要多种传统文化艺术的滋养。”在骆芃芃看来,篆刻艺术并不是孤立的学科,因此在教学中,除了专业课外,她还为学生开设了玉文化、茶文化、古代建筑等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讲座。在书法课上,做到“真、草、隶、篆”并重,并开设美学课程。她希望,她的学生不仅能把篆刻艺术的精髓发扬光大,还能博学多才,成为有思想、有德行、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综合型人才。
迄今为止,骆芃芃已经培养了包括各种学历在内的100多名篆刻艺术人才。她的学生遍及全国各地,传播着篆刻艺术的“星星之火”。在教学的同时,骆芃芃也从学生身上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比如学会了最新的网络语,了解了年轻人的想法,并充分融入学生的生活中。“我想这就是教学相长的乐趣吧!”骆芃芃说。
“骆老师,您太辛苦了,太可怜了,连玩的时间都没有。”学生看似玩笑的一句话,却流露着对老师的关心,这也成为骆芃芃记忆深刻的一句话。学生的每一次进步与成长,都让骆芃芃更加坚定地继续努力。
“因为有我的学生的存在,我非常幸福,为了他们的进步,我也要更加努力。”骆芃芃说。
超越性别
男女平等的宣传者
“她的篆刻雄浑、豪放,刚柔相济,黑白相生,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神闲气定,举重若轻,体现出当代女性篆刻家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气。”著名书法家、国家一级美术师韩天衡这样评价骆芃芃。
面对这些评价,骆芃芃十分谦逊地说“我只是做了一个篆刻艺术工作者该做的事”。谦逊之余,又坚定地表示“艺术是不分性别的,男女都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
“其实,任何艺术从事到一定水准是不分性别的,都能达到同等的高度。” 骆芃芃说,受传统性别观念的束缚,不少人认为篆刻与石头、刀打交道,不适合女性,女性还是从事书法、品茶、刺绣等温和一些的艺术门类比较好。其实,男女除了在生理上有区别外,在思想上、行为上是没有区别的,男女拥有平等的权利,优秀的女性艺术家比比皆是,丝毫不亚于男性。女性不应自我限制,要自立自强自信,勇敢地追求并实现自己的理想。
可喜的是,在骆芃芃的鼓励和宣传下,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加入篆刻艺术队伍,并且逐渐增多。她的女学生在她的影响下,也逐渐打破传统观念对女性的束缚,更加自信地追求理想,在各个领域“生根开花”。
长期以来,骆芃芃都是男女平等价值观的宣传者和践行者。2011年,她荣获中央国家机关“巾帼建功先进个人”称号,今年,又成为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妇联界别委员,代表妇女参政议政。她希望把自己的专业和妇女工作紧密结合,让篆刻艺术也能更好地为广大妇女服务。
走向国际
中国文化的传播者
2009年9月30日,是骆芃芃记忆犹新的日子。这一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并批准了将中国篆刻艺术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的篆刻艺术终于在国际上有了“户口”。骆芃芃就是此次申遗项目的负责人。
“那段时间责任很重,压力很大,甚至不吃不喝不睡。”骆芃芃回忆说,当时,撰写申报文本、编辑文本素材、搜集照片材料、撰写申报片子的脚本、召开研讨会、聘请翻译、制作地图等,所有的工作都必须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完成。
她和几个年轻人夜以继日、加班加点地完成项目。临近申报截止日期,她在院里办公室搭了一个凳子,四天四夜没有离开过那间房子,一遍又一遍地修改申报材料,力求尽善尽美。
提交完申报材料的当天,她开车回家,竟然绕了好几个小时都找不到回家的路,实在太困了,就把车停在路边睡了一觉。
骆芃芃在创作之余,还致力于将篆刻艺术推广至国际舞台。她曾赴美国、法国、意大利、韩国、新加坡、印度、挪威、新西兰、澳大利亚、匈牙利等国家举办展览和艺术交流。2016年曾受文化部委托作为“中华文化讲堂”主讲专家赴奥地利、波兰和捷克进行了题为“方寸之间的大千世界——从中国篆刻看中国人的人文追求”的巡回演讲。
她的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人民大会堂、中南海、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捷克国家博物馆、台湾鸿禧美术馆等机构收藏;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全球首发式上,第一卷和第二卷背景和标识就采用了她篆刻的“治国理政”印章;由国新办、外文局等一起举办的对外交流“双美”展上,她的印每年都成为展览的主题标识,如今“双美”活动已在20多个国家举办。
“外国人对我国的篆刻艺术和传统文化很感兴趣,文化交流在国家外交中的作用越来越突显。”骆芃芃深知,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得益于祖国的日益强大。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每一个中国人的努力,她愿意做这样一位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奋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