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邦
2018年被称为人工智能爆发的元年,人工智能逐步切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生产效率及生活品质的大幅提升。智能红利时代开启,资本、巨头和创业公司纷纷涌入,将人工智能拉到了信息产业革命的风口。
5月10日,2018全球人工智能产品应用博览会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拉开帷幕,会上发布了创业邦《2018中国人工智能白皮书》及《2018中国人工智能创新成长企业50强》榜单。为了观察行业风向,助力创新企业发展,创业邦研究中心对国内200多家人工智能创业公司进行了系统调研,从发展能力、创新能力、融资能力等多维度指标,评选出此份榜单。
少量初创企业涉足芯片制造
从行业大类分布来看,行业应用企业占比最大,为56.03%;其次是应用技术企业,占比为31.03%;基础技术企业占比最小,仅为12.93%。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与场景深度融合,应用领域不断扩展,行业应用公司比重不断增多。在基础层技术方面,国际IT巨头占据行业领先地位,国内与国际差距明显,中小初创企业很难进入。
从基础技术领域看,数据细分领域和软件框架领域占比最多,均为33.33%;云服务细分领域其次,占比达26.67%,芯片细分领域占比仅为6.67%。大数据和云服务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相对完善,未来产业将朝规模化方向发展。芯片细分领域,英伟达和高通占据较大市场份额,中国芯片自给率低,但仍有少量初创企业涉足该领域,领头羊中科寒武纪的出货量已达到几千万片。
智能金融占比领先
从行业应用来看,智能金融占比最大,为16.92%;其次是机器人,占比为15.38%;位列第三的是智能驾驶和智能教育,占比达12.31%。
融资阶段集中在中早期的企业最多,合计占比超过75%:天使/种子轮和Pre-A/A/A+轮企业占比均超过30%,Pre-B/B/B+轮占比达19%,D轮以上企业仅占1.72%。
企业最新估值均在亿元级别,且分布较为均衡。超三成企业估值在15亿元以上,还有企业估值达到百亿级别,如优必选科技、达闼科技和商汤科技等,将来或将跻身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备注:分析样本量剔除一半估值未披露企业)
巨头布局人工智能
从人工智能的投融资规模来看,国内人工智能产业投融资案例数量和规模在近十年内均保持高速增长。2016年行业投资总金额突破1000亿人民币,2017年达到1800亿元,人工智能成为热议风口。
据麦肯锡统计,2016年全球范围内,包括谷歌、苹果公司、Facebook等科技巨头在AI上的相关投入已经达到 200亿到300亿美元,其中90%用于技术研发和部署,10%用于收购。此外,面向初创公司的VC和PE投资也快速增长,总计60亿美元到90亿美元,三年间的外部投资年增长率接近40%。创业邦研究中心整理的51家巨头并购/投资案例中,有32家是机器学习底层技术研发公司。由此可见,巨头们尤其是国外科技巨头对AI创业公司多属人才收购,更多的是看重这些团队所掌握的底层核心技术。
可以预见,未来5~10年巨头对人工智能的布局将更加广泛和深入,对核心技术和人才的争夺也将越来越激烈,而投资和收购是占领AI核心技术和人才高地的重要途径。
大数据、算法和并行计算能力构成了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三要素,海量的数据积累是基础,算法开源是趋势,算力的提升是必要条件和加速器。
智能金融时代到来
传统金融机构重视人工智能技术在细分垂直领域的应用,重构现有金融业态;巨头BAT处于智能金融服务生态的顶端,借力开展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工作、深化智能金融的应用场景,蚂蚁金服对人工智能的应用延伸到互联网小贷、征信、客户服务、智能投顾、保险等多个领域。智能金融时代到来。
同时,人工智能赋能医疗行业,以医疗行业信息化数据和关键硬件为支撑,以技术为驱动,深入到医疗健康服务、医疗器械和制药全产业链,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等全部流程,服务医院、医生、药企、检验机构、保险机构等诸多对象。
2018人工智能在医疗行业的应用潜力巨大,目前在健康管理、辅助诊疗、虚拟助理、医学影像、智能化器械、药物挖掘和医院管理等领域均有企业在布局,其中医学影像、药物挖掘、健康管理,辅助诊疗、虚拟助理的应用发展速度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