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塘村村景
村道边的乡风文明宣传牌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周俭 文/图
竹塘村,一个名字听上去就很美的村庄,白墙黑瓦的农舍透着江南农家风情,木栅栏围绕的庭院素朴清雅,树木环绕的水塘清澈秀丽,洁净的村道边竖着一块块乡风文明宣传牌,农舍外墙还绘有一幅幅描述村庄传统文化和道德礼仪的墙画,村里的《最美家庭》照片和事迹介绍也被精心制作成宣传牌,挂在村道入口处……
这个位于江苏溧阳天目湖畔、拥有大片竹林和茶园的江南村落,在4月的春光下,呈现出和村庄名字相得益彰、自然美与人文美和谐交融的美丽乡村景象。
“竹塘村是我们三胜村的一个自然村,获得过常州市最美乡村景观奖和典范奖,也是国家级生态村和省、市文明村。”三胜村党总支副书记、村妇联副主席谢新冉向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介绍说。
竹塘村能出落得如此美丽,获得诸多殊荣,村里的妇女功不可没。“竹塘村有四支巾帼队伍:美丽乡村巾帼服务队、文明创建志愿服务小组、钱氏家风传承寻访队和春苗家教兴趣小组。”谢新冉说,“这些工作队是在村妇联的推动下先后建立的,吸收了村里的优秀妇女,在文明创建、文明宣教和家风传承方面发挥了有效的作用。”
创建文明村庄,妇女带头行动
32岁的罗姣是竹塘村美丽乡村巾帼服务队队长,她告诉记者,早在2012年竹塘村被定为省级村庄整治试点村时,村妇代会就筹建了这支队伍,首要工作是帮助改善村里环境。
“2012年全省推广美丽乡村建设,市妇联积极响应号召,通过镇、村妇联组织推动,在全市建立了200多支巾帼服务队,带领妇女从房前屋后做起,通过一家一户‘小环境’的整治,实现全市村容村貌‘大环境’的改变。”溧阳市妇联副主席方莉介绍说。
竹塘村的巾帼服务队组建之初,只有五六名妇女参与,“大家扛起扫帚铁锹,在村头巷尾平坑修枝摘花除草,慢慢地,越来越多的妇女开始关注和参与进来,现在常年参加服务队活动的有十几位妇女,我们都从‘局外人’变成了‘网中人’。”罗姣说。
2017年,溧阳市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在文明创建过程中,巾帼服务队成员不仅参与到村庄环境整治和绿化美化的行动中,还利用各种机会,宣传乡村文明和志愿服务理念,“发现哪家做得不好,我们就会去劝说,谁乱丢垃圾、烟头,我们也会去制止,村里环境越来越好,现在外村人来了都夸我们村漂亮。”对此,罗姣特别自豪。
2015年12月,竹塘村又成立了文明创建志愿服务小组,大部分志愿者都是妇女。这也是溧阳市妇联尝试通过在自然村广泛成立妇女功能性小组来实现基层组织建设扎根到底的一种实践。
“志愿服务小组更侧重精神文明的宣传和对村民文明习惯的培养,让妇女通过自身的言行去影响她们的家人。此外,还时常开展助老、助残等活动。”谢新冉说。
记者在竹塘村走访时发现,有的村民家门口挂着好几块“星级文明户”的牌子,三胜村村委会主任钱小娥解释说:“星级文明户我们一年要评四次,评上一次就挂一块,所以有的人家有好几块。”
天目湖镇妇联主席陈彩娥告诉记者,曾经有村民跑到镇政府“讨要”星级文明户的牌子,说儿子要娶媳妇了,没有牌子很难堪。这听上去很像件趣事,但由此也可见对乡风文明的追求已深入村民之心。
寻访优良家风,妇女穿村入户
“宁向直中取,莫向曲中求”,在竹塘村水塘边的一户村民家大门上,记者看到一块漂亮的扇形小牌上写着这样的家规家训。72岁的户主钱秋生告诉记者,他家有本族谱,已经传了34代,这个家规家训是村里的工作队帮他整理出来的。
钱秋生所说的工作队就是竹塘村的另一支巾帼队伍——钱氏家风传承寻访队。谢新冉介绍说,这支队伍是在2015年妇联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活动时组建的。竹塘村村民大多姓钱,村里有一个钱氏祠堂,钱氏家族历史上出了很多人才,有的以勤治家,有的以德治家,所以妇联组建了这支队伍,通过发掘和汲取传统道德文化,倡导传承优良家风。
这支家风传承寻访队的队长是女党员孙绍珍,队员6人,都是中青年妇女。寻访的方式是穿村入户,上门和村民一家家聊,听他们讲祖辈的故事,帮助他们总结家规家训。谢新冉说,最初有的村民不太愿意聊,队员们耐心做工作,得到村民的配合,最后为20多户村民总结出了家规家训。
“以诚待人,勤恳做事”“百事孝为先,万事勤为俭”……一块块家规家训的牌牌挂在村民家门口,良好家风也成为村民的追求,村民说:“家风好,媳妇就好找。”
在培育良好家风、提升家教水平方面,竹塘村还有一支巾帼队伍——春苗家教兴趣小组,这是三胜村妇联执委蒋荷花牵头组建的,成员都是有孩子的妇女,周末、节假日她们会带着孩子聚在村里的妇女儿童之家或蒋荷花家里,一起陪孩子读书、写作业,或下棋、玩游戏,探讨育儿和家教问题。
记者了解到,在竹塘村的四支巾帼队伍中,既有妇女小组长、道德模范,也有女种养能手和致富女能人,方莉认为,各类优秀妇女加入巾帼队伍,让妇联组织覆盖实现由面到点,触角直接延伸到妇女个体,既增强了妇联的凝聚力,也提升了农村家庭爱家、爱村、爱集体的自觉意识,构建起美丽乡村建设和村民自治的规范化、常态化管理机制,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开辟了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