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消息困扰人们太久、太深,以致很多人常常被假消息牵着鼻子走,栽进了有意无意埋设的陷阱;同时,假消息也对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既让人们吃尽苦头,又让社会多走弯路。
■ 张田勘
美国《科学》杂志近期刊登一篇文章称,假消息比真消息扩散得更快、更广。
这是对12.6万条消息在300万名推特用户中间传播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并未参与该项研究的麻省理工学院社会科学家艾克·勒斯评价,“这是迄今对真假信息如何在社交媒体扩散进行的最复杂的描述性研究。”
对于真、假消息的传播,研究人员进行认真的学术研究并将结果刊载于《科学》杂志上,说明假消息困扰人们太久、太深,以致很多人常常被假消息牵着鼻子走,栽进了有意无意埋设的陷阱;同时,假消息也对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既让人们吃尽苦头,又让社会多走弯路。
这个研究甚至揭示,即便是最流行的真实的新闻故事也只到达了1000多名用户,而扩散率占前1%的虚假新闻故事到达的用户数在1000~10万不等。同时,数据模型显示,假消息被转发的可能性比真消息高70%。
研究人员认为,这既可能与人性有关,也可能另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假新闻似乎比真实新闻更加“新颖”,二是,假新闻诱发的情绪比普通的推文要多得多。也许,这种解释有一定道理,但是,也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以中国的信息传播为例,无论是自媒体还是正规媒体,都要抢消息和新闻,尽管很多消息都不可能是独家,但第一时间报道,哪怕是早一秒,也会获得更多的点击量和流量,从而产生轰动效应,随后而来的就是巨大的经济效益。无论什么样的媒体,一旦进入网络和市场,就与广告和生存有关。
一旦10万+与利润、收益结合起来,抢快、抢轰动效果就成为发布消息的最重要的动机之一。虚假信息必定在所难免。
当然,对于转发和传播者来说,或许并非是为了赢利,而是为了想要与自己信赖的人和朋友分享信息,以表示是对朋友家人的提醒和关爱。
对于如何破解假消息反而比真消息传播得更快更广的难题,研究人员坦承,社交媒体似乎在牺牲真相的情况下有系统地放大了虚假信息,而且没有人,无论是专家,政治家还是科技公司,知道该如何扭转这一趋势。
不过,如何对待和辨别真假消息,还是可以通过研究来探索一些方式进行区分,尽量客观处理。
首要的方式就是沉淀。当一池春水被大风或投入的巨石搅得泥沙翻腾,浊水泛流时,以静观其变来等待浑水的澄清是最原始也是最省力的方法。这对于无论是做决策、写评论以及哪怕是茶余饭后的消遣都很有效。
但是,很多人,尤其媒体是等不起的。正因为如此,才出现真相太少,观点太多,并且产生决策太仓促的麻烦和不良后果。
还可以遵循循证的原则,对所有的信息进行大数据般的筛选,这正是信息时代赋予人们的一种科学利器。既然在信息时代可以获得关于某一消息和事件的无数说法和数据,当然可以采用大数据分析其真伪,无论是人工的还是计算机软件的大数据分析。
对于真实和虚假消息的判断,需要搜集有关这一消息的所有信息和数据,除了进行系统评价和统计分析外,还要进行常识和逻辑评价,以判断消息的真假。虽然这会耗费一定的时间,但比等待浊水自清的时间快了很多,由于经过了理性、中立、客观的研究、分析,对真假信息的判定也会达到较高的准度,尽管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