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秋影
前段时间,一篇微博文章《女儿早恋,被爸爸打骨折,打进了医院》再次引起各界对于“早恋”话题的广泛关注和激烈讨论。
“早恋”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最为担忧的不确定性事件之一,由于社会文化和传统贞操观念等因素,女孩家长尤为焦虑和担忧。诚如原博文所言,家长忧虑的主要是因“早恋”可能引发的两个后果:一是学习成绩下降;二是早期性行为。客观来说,这两个后果与“早恋”之间其实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虽然现实中确实有少男少女因“早恋”导致学业中断,甚至终生受困的实例,但也有大量少男少女的“早恋”不仅没有影响学业,也没有发生早期性行为,反而相互激励、共同成长的佳话。
事实上,“早恋”本身不是洪水猛兽,青春期男女之间发自内心的相互欣赏和爱慕是人类成长过程中弥足珍贵的情感经历,也是成年之后婚姻幸福的重要情感来源。
那么,假如孩子“早恋”,家长如何应对,才能最大限度避免其担忧的两个可能性后果成真呢?
无论何种渠道知悉孩子“早恋”,家长都有三种应对模式可以选择:
一是表里如一的信任。相信孩子能够为自己的人生负责,相信孩子自己可以作出符合其年龄特点的选择,也就是最理想的状态。家长不作为,孩子自我负责,并且孩子的行为表现与家长的期待一致。当然这个应对模式的前提是在孩子成长的整个生命历程中,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责任边界始终是清晰的,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是亲密信任的,家长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同时尊重孩子的生命自主权,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大量自我负责的实践和经验。也就是说孩子成长在“平等尊重”而非“控制权威”的家庭教养模式下。
二是坦陈心中的担忧和焦虑,平等尊重地沟通。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家长自身的成长经历使然,绝大多数家长都无法做到“表里如一的信任”,总有一两件无法完全放手的焦虑事件,如“早恋”“网络游戏”等等。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心理状态,此时家长若能诚实面对自己和孩子,坦承心中的担忧和焦虑,平等尊重地与孩子沟通,不带评判和先入为主的指责,明确表达自己的态度和立场,了解、尊重并信任孩子的想法和打算,就能最大限度降低上述两大后果的发生概率。
三是表里不如一的控制和干涉。原博文中父母的做法即为实例,一方面表示尊重和希望“软着陆”;另一方面带着评判“讲道理”,外加各种控制和干涉,包括限制外出时间、规定回家时间、没收手机、断掉零花钱等。这对父母用行为表达了对女儿的不信任,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父母以“为你好”为由对子女的控制和干涉,这种表里冲突和边界不清楚是诱发青春期孩子叛逆的催化剂,极容易激发孩子用自我毁灭的方式(急于发生性行为)对抗父母的过度干预和控制。
那么,万一父母担忧的两个可能性后果已经成真,家长应该怎么做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孩子健康成长呢?无论什么原因,既成事实无法改变,即使发生了早期性行为,也绝不是父母施加家庭暴力的正当理由,而且暴力除了带来更为严重的继发后果,缓解家长的愤怒情绪外,根本无法为孩子提供解决困境的出路。即使弱小的孩子迫于暴力断掉所谓的“早恋”,孩子的身心伤害也不会自动痊愈,反而极有可能因为暴力,丧失喜悦的生命底色和生命活力。
实践中,极力反对孩子青春期“早恋”,同时在孩子大学毕业后“催婚”甚至“逼婚”的实例俯拾皆是。因此,如果担忧已经成真,对家长来说最为重要的不是“暴打一顿”或者追究法律责任,而是如何降低伤害,帮助孩子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通常情况下,面对这样的难题,家长自身的力量是极其有限的,难以同时兼顾自身的情绪处理和孩子的伤害修复,应尽快寻求专业力量的支持和帮助,而不是简单地一再诉诸暴力。
(作者单位: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