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8年4月4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女报视点 77岁老人守护女英烈牺牲地半个多世纪 每年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超过30万人 “儿童票”应回归专属福利 “食育教育”应贯穿营养餐计划始终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77岁老人守护女英烈牺牲地半个多世纪

——清明时节访大别山将军县

红色基因已成为河南新县的地标。

宴春山烈士纪念碑,张爱华老人清理碑前杂草。

□ 新华社记者 刘雅鸣 双瑞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深居大别山腹地的河南新县,再度迎来一年中最特别的日子,肃穆神圣的氛围在这片红色土地上蔓延。在别处,清明是祭祀祖先,是赏春踏青,而在这里,对千千万万革命烈士表达缅怀和敬意,是人们心照不宣的共识。

“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这是一片英雄的土地,作为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在血与火的岁月中,不足10万人的新县献出了5.5万儿女的生命。正是这种红色基因,使清明成为超越春节的特殊节日,召唤散落各处的新县人回家。

给老首长“擦擦脸”

新县郭家河乡湾店村,77岁的张爱华准备上山。

目的地是山顶的一处红色革命的旧址——女烈士晏春山跳崖地,大约有3公里路程。她随身揣着一块毛巾,用来擦拭山顶的纪念碑,并亲切地称之为“给老首长擦擦脸”。

“擦擦脸,说说话,有新消息就给老首长汇报汇报。”张爱华一头黑白夹杂的短发,行动举止流露出跟年龄不相称的麻利劲儿。从她家到山顶,通常需要近1个小时,她比年轻人走得还快些。

因为这条路,她已经走了50多年。

1933年,40岁的共产党员晏春山被捕。为了逼问出红军游击队的去向,敌人对她用尽了酷刑,灌辣椒水、钉竹签、烙铁烙……这位坚强的女性始终不为所动。

最后,她忍着剧痛,把敌人带到远离游击队的鸡公寨大花台,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纵身跳下了悬崖。乡亲们找到遗体时,发现她缺了一大块头皮,可以想见生前遭受了怎样的折磨。

“同为女人,我很佩服她,太坚强了,命都可以不要!”张爱华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字眼,才能表达自己对烈士的感情。从上世纪60年代起,她就默默守护晏春山牺牲的旧址。

对革命先烈的热忱,深埋在张爱华骨子里。郭家河是有名的“将军乡”,走出了10余位将军和14名地师级以上干部,有3500多名先烈为新中国建立献出生命。张爱华本人,就是红军后代。

“新县是革命的老蔸蔸(蔸,指植物的根),这一块你要看好了!”1964年,一名老干部重返故里,用拐杖指着晏春山跳崖地等革命遗址所在区域,郑重地向张爱华交代任务。时隔多年,这个场景依然深深刻在张爱华脑海里,“我要看不好,对不起老前辈。”

上山的时候,张爱华总是握把镰刀,边走边清理杂草和灌木丛。日久年深,没有路的荒山硬是被她走出了一条路。山坡上遍布大大小小上百个红军洞,当年,这些洞穴保护着红军战士,留下了革命火种。

“下午冒雨去乱石窝看红军洞有人损坏没有”,“今日去红军洞薅花砍草”,多年来,张爱华一直保持写日记的习惯,类似的记录几乎每页都有。最初村民不理解,传出不少风言风语,“她肯定得到好处了”,“没报酬会干那么认真吗?”张爱华不辩解,这条路,一走就是半个多世纪。

面对记者的疑惑,她淡淡地说:“郭家河牺牲3000多人,每一块碑都感动我。我没忘记自己是共产党员,时时刻刻对着党章要求自己,哪一条做到了,哪一条没做到。”

郭家河境内风光宜人,一座枫杨林湿地公园更是远近闻名。但每到清明,鸡公寨却是来客最多的地方,大批人群到此瞻仰凭吊。张爱华年年充当义务讲解员的角色,“我对烈士有感情,再累我也满意,还没讲够呢!”

将门三代人的坚守

新县县城一个不起眼的小区里,54岁的许道伦正考虑带什么酒。

他的爷爷许世友将军生前爱酒,举世皆知。位于新县田铺乡河铺村许家洼的许世友将军墓,常年飘着若有若无的酒香,那是爱戴他的人们洒下的。酒,也是许道伦清明祭扫必带的物品。

“我一共见过爷爷三次。”许道伦说,自己从没沾过家世的什么光,对“许世友之孙”的头衔更是看得淡然,“从记事起,家里从来不谈论爷爷是多大的官。”

新县被民间誉为“将军县”。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落脚地,培育了93位共和国将军和省部级以上干部,许世友无疑是其中最知名的一位。

“我早把高干子弟的帽子摘掉了,你们更不能再戴!”许道伦的父亲许光这样告诫子女。作为许世友长子,他一生谦逊低调,从未把父辈的光环当作炫耀或谋取利益的资本,担任的最高职务仅是新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在这种言传身教下,许道伦兄妹几个自幼就小心翼翼。在部队服役期间,战友们都不知道许道伦的身份。不过,1985年复员前,他还是鼓足勇气,给父亲写了封信,希望通过爷爷的关系给自己提干。

“他根本没搭茬,只说你已经光荣完成了兵役任务,回来吧。”许道伦不敢抱怨,乖乖转业回家,成了一名月薪48元的二级工人。直到今天,他仍然是新县人防办的一名普通副科级干部。

“很少想当年提干了会怎么样,干好本职就很好,这方面父亲是我的榜样。”相比“将门之后”的话题,许道伦对工作中的趣事谈兴更高,厚厚一摞荣誉证书印证了他对岗位的投入。

家世对他也并非毫无影响,许道伦包的贫困户就寄予他特别的信任。“你跟别人不一样,肯定会负责任,听你的没错!”别人拆不掉的危房、讲不通的政策,他出面就能说服户主。去年,他包的两个贫困户顺利脱贫。

在许道伦家里,几乎没有留下将门的痕迹,只有一只写着“胶东军区司令部赠”的大皮箱,是许世友当年用过的。他说:“爷爷没啥财物,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的时候,他带着一个警卫员一只皮箱就走了。”

每年清明节,许道伦都会拎上一瓶酒,到将军墓烧纸进香。他最欣慰的是,可以坦坦荡荡告诉老人家:“我们孙子辈都老老实实干好本分工作,没有给您丢人。”此时,他最能感受到将门之后的责任与荣耀。

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最近,新县即将迎来贫困县退出的国家级验收,革命老区为之奋斗70年的脱贫梦想有望实现,从而开启新的历史征程。

“红色血脉永远奔腾,老百姓正在靠奋斗过上好日子。”46岁的返乡创业者张思恩感慨,近些年,昔日凋敝的村庄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重焕生机。

张思恩出生在新县周河乡西河村。这是一个有800年历史的古村落,由于外出务工盛行,400多口人的村子一度只剩下40多人,房屋坍塌,荒草丛生,街道上污水横流。

2014年,事业小有所成的张思恩带头返乡,在村里成立合作社,配合政府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几年来,西河迅速恢复山明水秀的田园风光,咖啡室、餐厅、旅馆等配套设施逐渐完善,吸引了几十万名游客。

如今,近200名村民陆续返乡,在创业中脱贫致富。

“没考虑太多,就是一种回报家乡的心态。”张思恩反复思量后得出结论,他肯放弃北京的事业,可能源于新县人骨子里特有的牺牲和奋斗精神,即使自己并没有察觉。

牺牲5.5万人,培育43位开国将军,是仅次于中央红军的第二大根据地……跟许多新县人一样,张思恩对这组数据耳熟能详,张口即来。这段红色历史,早已成为当地人的集体记忆。

张思恩的爷爷,曾经担任一个苏维埃政府副主席,留下了一把木制小土枪,是张思恩童年的玩具。他的父亲也是村干部,民政部门统计红军数据时,老人不愿沾光,不肯去奔走办手续。

“村村有烈士,家家有红军。新县最不缺苦干奉献精神,老区发展呈现出特有的精气神。”新县县委书记吕旅介绍,2017年,近2万名贫困人口脱贫,27个贫困村如期退出,54个重大项目全年完成投资61.4亿元,旅游综合收入实现60%以上的增长。

驱车行驶在新县境内,满眼郁郁葱葱,曾因战火而满目疮痍的小城,如今植被覆盖率高达95%以上,城乡建设展露新颜,百姓安居乐业,一派欣欣向荣之气。

70余年前,当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把旧称“经扶”的县城改名为“新县”,寄托对新生活的向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块大别深山里的革命老区,经历近一个世纪的风雨洗礼,红色血脉仍然汩汩奔流,书写新时代的风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