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8年3月25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中国家庭*文明周刊 解读家庭问题应避免单一视角 河南:家风村风乡风 展现新春新风尚 当我们怨怼原生家庭时,还应了解什么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1.0参与评分人数:2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当我们怨怼原生家庭时,还应了解什么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周韵曦

近年来,不管是在家庭教育领域还是在心理学领域,特别是一些社会热点案件中,“原生家庭”一词都成了人们格外关注的高频词。越来越多的人们相信,当一个人自定义失败,或做出出格、违法的行为时,人们一定能从他的原生家庭中找寻到根本原因。

原生家庭属于心理学代际模型中的概念,用来解释一个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以父母为主体形成的家庭氛围、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不可否认,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至关重要,一个人的生活习惯、处事方式以及性格、人品、对子女的教育观念等,都会对原生家庭有一定程度的模仿与继承。然而原生家庭是否完全决定着一个人的成功或失败?人生的诸多不如意,是否都要原生家庭来“背锅”?这需要我们对原生家庭的概念和人的主观能动性进行更深刻的剖析与认识。

原生家庭中的“原罪”

在一些热门的罪案类美剧如《犯罪心理》中,能看到不少基于原生家庭视角的剧情设计:当警方终于抓捕到一名罪犯时,剖析他的成长经历,大多都是这样一种模式——暴力的父亲或母亲,以及童年缺乏亲情与照料的家庭环境。

现实生活中,如当人们聚焦留学日本的陈世峰杀人案件时,人们会不约而同地希望通过打探挖掘他的原生家庭找到他杀人犯罪的根源。

在一些社交网站中,“原生家庭”也一直是网友们热衷探讨的话题。2008年年初,网友豆瓣网建立起一个名为“父母皆祸害”的讨论小组,小组成员至今已超过123万人。他们在网上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控诉父母,言语中充斥着自卑、消沉、封闭与怨恨,在控诉中将父母变成了自己最大的仇敌。这种与我国传统孝道伦理观完全对立的探讨,持续引起广泛关注。

与很多控诉原生家庭的网友一样,心理咨询师乔淼身上也烙有原生家庭带给他的创伤。一年前,他将自己与父母的回忆整理成集写成一本自传——《我的父亲是Loser》,引发诸多读者共鸣。

在乔淼的书中,父亲是这样的存在:“声称要做生意,却把自家人的血吸得一干二净”的坏榜样。他曾经如是以为:“我不希望像这样子无助和绝望下去,我希望有一个人保护我,告诉我应该做些什么。但这个人在现实中,仿佛永远不存在。”甚至父亲的种种做法让他“陷入一种无解困局”,让他在期望与失望中反复煎熬,内心一度伤痕累累、难以承受。

但最终,受过专业心理咨询训练的乔淼从专业角度剖析挖掘了自己的原生家庭,并将此作为自己个人治疗的一部分。该书出版一年后,他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我的父亲虽然去世了,但通过这本书的出版,让我和我母亲的关系得到很好的改善。周围的朋友包括女朋友给我的反馈也是,我身上发生了很多积极的变化。”

乔淼认为,必须承认的是,理想化的原生家庭可能并不存在,但“若说原生家庭与一个人后天做出的某些行为存在着单一的因果关系,这样的判断肯定是错的,甚至是危险的。”

过分讨伐原生家庭或以偏概全

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曾提出“生态系统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对这个人来说是一个生态系统。在生态系统的几个子系统中,家庭和学校是层级最接近主体本身的。

在乔淼看来,虽然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最直接、最主要的,但其他因素如父母生活工作的环境、社会、历史、文化等也发挥着间接作用。“正因为存在诸多影响因素,所以我们不能把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行为和问题都归因于原生家庭。”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殷飞同样认为:“用原生家庭的概念来探索一个成人的心理状态成因,有一定道理。但将儿童成年后的心理状态与行为方式都看成是原生家庭的影响,这是以偏概全的。”

殷飞分析道:“儿童的童年阶段大部分时间在家庭中度过,所谓的潜意识和童年经历等都集中在这个阶段,再加上这个阶段的儿童自我意识发展和反思判断能力均不成熟,会相对无条件接受父母施加的教育,受他们创造的环境影响,且这样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基础性与持久性。”但“一个人的心理建设与行为模式到了一定年龄具有一定的自我建设性,如‘叛逆期’阶段。另外,孩子来自家庭,却必然走上社会,会受到来自学校、教师与同学的影响,且这样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专门性与理性。所以,考察一个人的身心状况除了其原生家庭的影响外,他们还越来越多地受着教育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在殷飞看来,之所以西方心理学中的经典代际理论提出的“原生家庭”这个概念会被广泛传播,原因在于“原生家庭是影响一个人心理状态、认知与行为意志等众多因素中的一个因素,但由于是最容易被公众所理解、更容易形成因果关系的要素,这几年被一些家庭教育工作者作为强调家庭教育重要性的一个强有力的理论工具来使用。”

“我们会不断反思影响一个人成长的各种因素,原生家庭确实是其中之一,但是它并非唯一的因素。”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所长刘秀英同样认为,“现在大家一拥而上地推崇‘原生家庭’这个概念,很可能会因为盲从而忽略了其他因素,特别是人的主观能动性。”

“原生家庭具有基础性,因此有人认为,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不好就是豆腐渣工程。这样的类比看似有道理,实质上却是无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一种家庭宿命论。”殷飞指出,“一个正常、健康的人会客观看待家庭的‘控制’与‘错误’,并能通过后天学习超越他们,直至用恰当的方式与原生家庭和解,大部分的人做到了这一点;相反,一些存在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的成人,会被一些片面套用某个流派的心理理论的咨询所误导,简单地将自己的问题归结为原生家庭,这样,有瑕疵的原生家庭就成了他们问题的‘替罪羊’。”

他特别强调:“在咨询中非理性地将问题归因为原生家庭,是违背心理咨询‘助人自助’的基础性原则的。”因为,“一旦引导来访者把问题归结为原生家庭,对来访者来说是无解的,因为你把自己的问题归结为了别人的问题,寄希望于别人的改变才能改变自己的处境,这本身就是不成熟和不恰当的期待。最终,来访者将会陷于无解而绝望。”

意识到问题所在后,写作心理自传对于乔淼走出原生家庭的创伤起到巨大帮助。“受过创伤的人对创伤事件的回忆具有碎片化、不连贯的特点,如果我能够心平气和、不带强烈情绪和躯体反应地把这些碎片化、不连贯的记忆整理成平顺的叙事,并面对这个相对完整的叙事时,我就可以说走出了过去的创伤。这是创伤治疗中很重要的一步。”

就如乔淼在书中写到“放弃对‘理想化父母’的幻想和要求,不再因为过去的遗憾攻击他们,是我自己的选择”一样,殷飞认为,要走出原生家庭的阴影、重塑自我,就要客观判断原生家庭对自己心理状态的影响,不要忽视也不应该放大,甚至完全归因于此。“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不仅是父母的影响,或不再一味寄希望于改变父母或者责任外推,就会走向更广阔的社会空间。”

用接纳化解怨怼

随着原生家庭概念的广泛引用,越来越多人们意识到原生家庭对人的重要性,特别是一些曾在原生家庭中遭受创伤的人,愈加希望在自己成年后组建的新生家庭(夫妻自己组建的家庭)中摆脱阴影,不让自己的子女重蹈覆辙,甚至渴望与自己的原生家庭和解。

“了解了原生家庭的概念,心理有能量的年轻父母就会想着如何给自己的孩子创造适合孩子生存的原生家庭。”殷飞认为,这就涉及好家庭标准问题的探讨,“好家庭的第一特征是有爱、有规则,全体家庭成员彼此相爱,能够为对方的幸福着想,同时家庭成员间又是有规则、有界限的,如保护而不过度,帮助而不代劳,建议而不强求等等;第二特征是有弹性。没有父母不犯错误,父母应在允许自己犯错误的同时有弹性地调整和修正错误,这样的家庭才是正常的。如定期和孩子交流想法,开诚布公地互相提出建议并真诚接受,以及相互合作改变自己的不足。最终还需要求同存异,在一些不涉及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允许孩子去探索成长。”

“当我们发现、探讨原生家庭这一因素时,对我们如何对子女采取更积极的教育方式是一件好事。但如果过分强调原生家庭因素而忽略了其他因素,就会形成两代人之间的怨怼。”在刘秀英看来,豆瓣的“父母皆祸害”小组和北大毕业生拉黑父母的做法,从研究者的角度来说得到了很好的研究素材,对父母来说会促使他们反思教育方式,但把成长过程中发生的所有问题都归因到父母身上,并不是一件好事情。

“不存在尽善尽美的家庭环境和父母,当一个人反思成长中的问题时,首先要做的是接纳这些问题,找到原因后,勇敢面对、接纳,不因这些问题而过度焦虑,然后,再去调整这些缺陷和问题。”刘秀英建议。

在殷飞看来,如果能接受上述观点并努力去实践,那么,与父母和解的道路就不远了。如果觉得自己无法走出这一步,就需要寻求专业心理辅导人员的帮助。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