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像是一道光,冲击着我的心灵。文学的力量就在于改变人心,于认识自我与世界的时候去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 周乐淏
小的时候,我很调皮,闯进爸爸的书房,书柜里满是书,我抠开柜门,随手抓起几本书,扔在桌子上,凳子上,地上……那一次,我被他狠狠地教训了一顿。他收拾书的时候嘴里一直嘟囔着:“这里面的东西比文字多得多呀!”
这“多得多的东西”是什么?我一直搞不清楚。
搬家了,我家小区里有个清洁工叫阿格,他一直想成为一名保安,每当节假日,保安回家休假,阿格就能穿上保安的制服替保安在小区巡视;小区里还住着一位作家,有一天作家把阿格的故事写了出来,爸爸读了感慨说:只有作家才能捕捉到这样的故事,文学能够揭示出一个普通人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
这让我对文学产生了兴趣。
我望着书柜里的书,一本,两本,三本……余华、加缪、菲茨杰拉德……它们就像是一块块砖,逐渐在我四周搭起一座围墙,在它们的包围之中,我慢慢感受到了文学的力量。我待在里面,不想出逃。我透过一段话,一个故事,来与作者进行私密的交流,哪怕素未谋面,也能一厢情愿地与之成为朋友,听他讲述各式各样的人生。
《百年孤独》《变形记》《战争与和平》……马尔克斯、卡夫卡、托尔斯泰……这些伟大的作家与他们的作品让我的“自我”不再是曾经的“自我”,身、心灵都发生了变化。
加缪先生的《局外人》中,“天空是绿色的,我是快乐的。”主人公默尔索说,“人生在世,永远也不应该演戏作假。”在一个冷漠的世界里,默尔索远离社会,社会的中心也远离了他,他自认为自己是个局外人,即便是母亲过世,他也没有眼泪,而是平静地叙述葬礼,仿佛与他无关。也许反观整个世界,已经充斥了太多被夸大的感情与道德,人们的行为不知不觉地带上了戏剧化和形式化的色彩,人们强迫自己去成为这个世界认可的人,耗尽一生的心力去争夺那些荣耀的标签,世界由此变得冷漠。然而,说到底,谁又能够真正地做一个局外人呢?分离是加缪的主题:希望的精神和失望的世界,一个与众不同的人成为一个荒诞的人,人与世界的分裂……临刑的前夜,“面对充满信息和星斗的夜”,默尔索“第一次向这个世界动人的冷漠敞开了心扉”,默尔索完成了他对世界的彻底抛弃,成为真正的局外人。加缪散文式的叙述,深刻的哲学思考,令我着迷。我发现,阅读的快感也能让心颤抖和忧伤。
鲁迅先生说:“诗人者,撄人心者也。”是指文学的力量可以直抵人心,文学作品无一例外地与作者的思想关联,如果每个人的思想都是一条纽带,那上面就附有千万只触角能将对应的思绪揽进脑海中。
在严歌苓女士的《芳华》里,我看到人性如水般流动。时代的内涵越是单一,人的定义就越是狭窄。人性如水,汹涌或平静都是选择,并不是全部。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让我们看到他将农村那种特殊的信仰,模糊了生者与死者,冥界与人间。他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做了深刻的剖析。
现在,我们每个人都置身于时代的巨变中,但我们往往不能认识到这些巨变深刻而真实的内涵。文学像是一道光,冲击着我的心灵。文学的力量就在于改变人心,于认识自我与世界的时候去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慢慢地,我似乎懂得了那“比文字多得多的东西”。不是文字的绚丽,而是读者对故事深切的感受力,是那些使个体进入一个崇高环境去追求更高层次生活的文学作品,让人获得熏陶,受到感染,塑造出越来越好的丰富的“自我”,也塑造了越来越美丽的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