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8年2月22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文化周刊 看点 见古观今,非凡的大千世界 臧思佳:以《极殇》见证悲壮与温暖 爱是治愈的力量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见古观今,非凡的大千世界

《临摹晚唐劳度叉斗圣变图轴》

《仕女擁衾图》

“张大千艺术展”的展品共132件(套),全部由四川博物院提供,其中一级文物9件(套),二级文物1件,三级文物40件,这是四川近年来最大规模的进京展出,也是四川博物院的张大千展品首次进京。

“集古得新”“临摹敦煌”“大风堂收藏”“大千师友”“大千用印”五个部分全面地展示了张大千一生的艺术历程。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钟玲

“爸爸,这幅画好漂亮,可为什么上面会写着谁谁谁供养,什么是供养?”一名看起来仅有八九岁的男童,指着墙壁上一幅画的题字问身旁的中年男子,那位父亲随即开始耐心地为他解答疑问。

春节假期的一个下午,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北11展厅的“张大千艺术展”看到了这样一幕。尽管距离闭馆只有一个小时的时间,但展厅里的人依旧络绎不绝,有很多都是带着孩子前来,欣赏作品之余还为他们讲述作品背后的故事。据工作人员说,已开幕一个多月的“张大千艺术展”每天都有许多爱好者慕名而至,即便是北京今冬最寒冷的那些日子也是如此。人们皆为张大千的作品而来,为大气磅礴的山水画,为那细腻柔和的仕女图,也为那形神俱备的“临摹敦煌”……

乱世之中,绘千年风韵

张大千是20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艺术大师,绘画、书法、篆刻、诗词无所不通。“张大千艺术展”以“集古得新”“临摹敦煌”“大风堂收藏”“大千师友”“大千用印”五个部分全面梳理了他一生的艺术历程。

这次展览的132件(套)展品全部远道而来,均由四川博物院提供,其中一级文物9件(套),二级文物1件,三级文物40件,这是四川近年来最大规模的进京展览,也是四川博物院馆藏的张大千展品首次进京。

展厅被装点成一片红色,并被分割成一个回字形,入口处右手边一路向前,墙壁上依次悬挂的作品就是我思慕已久的“临摹敦煌”。那一幅幅色彩艳丽、线条优美的画作,既有敦煌莫高窟壁画的千年风韵,也融汇了张大千在描摹壁画时自己的思想。

一幅画作旁边的一段文字清晰地介绍了张大千与敦煌壁画的渊源。1941年5月,张大千与其家眷、弟子、好友等人在敦煌常驻两年七个月之久,他为敦煌石窟编号共编309窟,之后将壁画的形象一一描摹出来,临摹了自十六国、隋、唐、五代、宋、两夏、元等历朝历代的壁画作品276幅。作品涉及佛像、菩萨像、佛本生故事、说法图、经变图、供养人像等多种题材。

在描摹过程中,张大千忠实古人的创作,还依据自己的推断在摹本中还原了因年代久远而产生变化的色彩。为了让画作的颜色高度还原敦煌壁画色彩的亮度,张大千不惜重金,在印度购买夏布和沙绿、沙青作为颜料,而后采用石膏打底,用鹅卵石正反两面各磨四次,才动笔描摹。这才有了今时今日,我们眼前的这些形象逼真、富丽典雅、色彩斑斓的临摹画作。

而据闻,仅敦煌一行,张大千就花掉了5300两黄金。但,艺术是无价的。虽然后世对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一事颇有微词,至今争论不休,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他的临摹把那些埋藏在古老石窟中的艺术作品,以另一种方式华丽再现于人间,将其生命延长。

如今,70多年过去了,张大千描摹的那些作品依旧葆有昔日的光彩。

在这次展览中,已声名远播的《水月观音》便色彩如初般浓郁。画面上彩云当空,碧绿的池水中漂浮着红莲,观音身着朱裙头戴宝冠,神情自若地靠青石端坐遥望着远方。这幅画为张大千临摹敦煌榆林窟第一窟西夏时期的“水月观音像”,他尤为喜爱,因此描摹了不只一幅。与这幅同款稍有差别的墨斋本精笔描金的《水月观音》,于去年拍出了1.102亿元的天价。

于展厅中央占据了整整一面墙的巨幅《临摹晚唐劳度叉斗圣变图轴》,却像是“天王巨星”,往来之人不断地停留与之合影。这幅长9.25米、高3.45米的画作,是张大千临摹尺幅最大的敦煌壁画作品,临摹于敦煌莫高窟第196窟西壁南北两侧,是晚唐壁画最大、最完整的一幅。在约30平方米的画布上,张大千还原了壁画庞大的场景和精妙的细节,将《降魔变》的故事完整地呈现出来。画作之精细让人叹为观止,充满谐趣又不失佛法之威严。画中人物劳度叉斗法失败后神态的惊恐与慌乱,乃至劳度叉座台的摇摇欲坠和帏帐的倾斜都是栩栩如生。

华美、炫目,沉醉于画中故事和仪态万千的神、佛、鬼、刹,不禁为那沙漠中古老的壁画以及临摹画作的“巧夺天工”深感震撼。

但这些精美绝伦的壁画,让我联想更多的却是许多年前张大千临摹壁画时的种种场景:昏暗的洞窟,他一手持烛一手执笔,或坐或卧,或审视或沉思,思索良久方落笔。在当时的那种环境下,完成一幅画作,不知要付出多少艰辛。而彼时的中国适逢战乱并不平静,张大千于乱世之中,仍然沉下心来潜心绘画,一笔一笔地依样描摹,才留下了那些如今价值连城的珍贵作品。

不同时期的艺术,一个多面的张大千

青山绿水、花鸟鱼虫、仕女高士,远离了“临摹敦煌”,画作的题材变得广泛起来,那个多彩的绘画世界也似乎变得有些“暗淡”了。

清新淡雅的花鸟画、风姿各异的仕女高士图、浓墨重彩的泼彩写意山水画……处处皆见生命之美、人物之精、自然之妙。在“集古得新”,张大千不同时期、不同题材的艺术作品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全能的张大千,也勾勒出他几十年的艺术之路。

早期的张大千作品以模仿石涛为门径,遍学王蒙、唐寅、仇英、董其昌、梅清、任伯年等人。20世纪40年代之后,张大千的山水画开始追慕董源、巨然的画风;他的花鸟画一方面追求宋代的富丽金碧,一方面也多作大写意泼墨荷花和“没骨”花卉。

最为明显的变化,是张大千自敦煌归来之后,所作的仕女图和从前大相径庭。1943年之后,张大千所作的仕女图,体态丰腴健康,更加雍容华贵、妩媚多姿,人物改小巧为高大、柔弱为健美,从明清遗韵转而变成盛唐之风。此次展览的仕女图中尤以《仕女擁衾图》最为出众,是张大千于1946年所作。画上的女子青发披肩、细眉朱唇,眼波流转而摄人心魂。

到了20世纪60年代,张大千又开创出以泼墨、泼彩技法为特征的崭新画风。也是因此,张大千得以蜚声国际。遗憾的是,这次展览并没有他晚年的作品。

时代的变迁中,作品的风格里,亦“记载”了张大千从未停止过的追寻艺术之路。

如果说,这样的张大千给人们的印象仅是一个执着于艺术的巨匠,那展览的其他环节就让张大千的形象更加立体了:他不仅是书画家还是鉴赏家、收藏家,“大风堂收藏”展出了他收藏的五代宋元及明清名画,陈洪绶的《右军笼鹅图》、石涛的《长安雪霁图》等古代绘画藏品都在此列;张大千与当时许多著名书画家交往密切,有些成为一生挚友,“大千师友”梳理了张大千所受同时期艺术家的影响,在这里人们可以一“窥”他的朋友圈;“大千用印”则将张大千所用的由陈巨来、方介堪、顿立夫、王壮为等名家所制的印章一一展示……

展厅入口处的左边,有一幅张大千的黑白自画像,眉眼平和,留着标志性的长长的胡子。那应是中年时期的张大千,看起来有些粗犷,和我幻想中的“仙风道骨”差了十万八千里。再回想他所画的那些仕女图,真觉得有一丝意外。

和现在许多动辄就是与数码科技合作的展览不同,“张大千艺术展”可以说是极简之至,除了画作的归纳,再无其他花哨的布置。不过,每幅作品旁的文字介绍下面都有一个二维码,扫描之后就能听到那幅作品的相关介绍,关于作品的由来,关于作品背后的故事。仅是这样,我已然了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含义,其实,欣赏大师的画作又何尝不是?在他的画里,你能够见古观今。

一支妙笔,描绘的是一个瑰丽的艺术世界,一幅幅画卷,诉说的是一段传奇的艺术人生。走出展厅回归现实,仍无法忘却那一幅幅清逸的笔墨、一枚枚玲珑的玉印,还有那消逝在岁月里的一段段陈年往事,是它们让我认识了一个多面的张大千,走进了一个非凡的大千世界。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