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8年2月10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新农村新女性 发展 建起扶贫微工厂 创富有了“根据地” 灯笼“映红”致富路 网上卖蔬菜,卖出大手笔 工作队多元扶贫助农增收 江西村村都有农民大学生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5.0参与评分人数:8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河北魏县精准扶贫出新招

建起扶贫微工厂 创富有了“根据地”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周丽婷

冬日暖阳下,河北省魏县沙口集乡漳河村一座厂房的外墙面上,“扶贫微工厂”5个大红字熠熠生辉。

从家庭作坊搬到扶贫微工厂的闫红燕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不用找地、建房,很轻松就“拥有”了一座宽敞、明亮的厂房。“这600平方米是缝纫车间,那600平方米是包装车间,后边还有600平方米和乡里共用,定期集中对妇女进行技术培训。”闫红燕向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介绍。

闫红燕是沙口集乡集东村人,17岁开始就在哥哥的连峰服装有限公司做工。2012年,她独自出来在家里开办作坊,帮哥哥的服装公司做代加工,五年时间招用的妇女从10多个发展到30个。去年7月入住扶贫微工厂。这次的迁移、“升级”,对于闫红燕来说是历史性的转折,工厂里工人和机器都增加了一倍。

“有了正规的生产场地,今年我就能成立自己的服装公司了,注册了公司就可以单独接受外贸订单,那样利润能增加50%,到时候能让更多的妇女姐妹来这儿工作。”“阔绰”起来的闫红燕,有了底气放飞自己的梦想。

闫红燕是沙口集乡集东村人,17岁就开始在哥哥的服装公司做工。2012年,她独自出来在家里开办作坊,为哥哥的服装公司做代加工,5年时间招用的妇女从10多个发展到30个。2017年7月入住扶贫微工厂,工人和机器都增加了一倍。在县里的政策支持下,闫红燕的姐姐和妹妹也都从家庭作坊搬到了扶贫微工厂。

正值中午,在漳河村扶贫微工厂加工棉服的20多个女工没有回家,厂里中午管饭,她们就三五凑成一堆吃着热乎乎的饭菜。女工刘焕梅以前在威海打工,后来回家到扶贫微工厂上班,每天骑电动车很快就到了工厂,“还是在家做工好,老人孩子都照顾到了。”她说。

闫红燕说,现在厂里还需要人手,过了正月初八就开始招工,已经有好几个在外地打工的姐妹和她联系,让她预留名额。

“扶贫微工厂,沙口集乡是试点。红燕她们家三姐妹都‘入住’扶贫微工厂了。”魏县妇联主席郭红英对记者说。

沙口集乡的扶贫微工厂缘起于魏县实施的一项扶贫攻坚举措。

记者了解到,前些年,随着男性劳务大军的外出,农村留守妇女群体在魏县逐步形成。她们除了做家务和照看农田外,还有大量时间和精力。近年,沙口集乡等地的部分返乡人员利用原先在外创业建立的人脉关系和资源,在家中开办家庭作坊,从事箱包、服装、毛绒玩具等来料代加工,吸引了部公留守妇女,但限于场地太小,生产规模难以扩大。

为了激发留守妇女的内生动力,实现自身的脱贫致富,魏县因势利导,于2017年开始在沙口集乡先行先试,创建扶贫微工厂,新建、改建扶贫微工厂4000余平方米。不到半年时间,先后有箱包、灯饰、服装、毛绒玩具、电子元件等31个扶贫微工厂项目落户,从业人员500余人,其中贫困人口120人,人均年增收1.8万元。

沙口集乡乡长杨磊介绍说,扶贫微工厂是“村建、企用、乡管、县补”,村集体创建扶贫微工厂,实行全额补贴,建成验收后一次性补贴80%,其余20%分两年补贴到位,形成的资产归村集体所有,可向外出租。建厂不仅不用村里掏一分钱,每年还坐享不低于1万元的租金收益。

根据县里的扶贫政策,入驻扶贫微工厂的企业用工须优先安排贫困对象,原则上贫困人数不得少于10人,并占总用工人数的30%以上。贫困户除了上班拿工资,还可借助扶贫资金、加工设备等入股,享受“股份合作”扶贫政策。扶贫微工厂每吸纳一个贫困工人,且连续用工一年以上,县里每年补贴企业500元,连补三年。企业和贫困户双方获利。

记者一路采访中,走过好几个村子,看到了多家扶贫微工厂,还有一些树立在路边的宣传扶贫微工厂的招牌。

沙口集乡刘屯村的扶贫微工厂是填埋了村里的一个大坑建起来的,入驻了连峰服装厂、云城服装厂和怡怡箱包厂等企业。在怡怡箱包厂生产车间,记者看到,10多个妇女正在赶制拉杆箱。老板娘李珍也不停歇,和女工们一起娴熟地踩着缝纫机。

李珍十七八岁到河北省白沟镇打工,2016年和丈夫返乡,拉起人马在家里为原公司代加工。2017年7月在乡里安排下,他们从家庭作坊搬到了扶贫微工厂。目前,她的箱包厂带动了12户贫困户,一年享受县扶贫办补贴6000元,贫困户还带来了12台缝纫机入股,到时可按比例分红。“县里的补贴加上设备的增加,小两口一年收入少说也有10多万元。”沙口集乡干部高晓辉说。

“以前老觉得自己没什么用,现在我也成了有工作的人啦!”牛俊丽一边干活儿一边对记者说,她家有3个正在上学的孩子,以前家里的收入仅靠丈夫一人出去打工。村里有了扶贫微工厂,她参加一个月的培训就上手了,一个月下来能挣到2000多元。

扶贫微工厂,把城市大企业加工车间“搬”到村里,让返乡创业者有了梦想成真的“根据地”,让“半劳力”贫困群众有了在家门口打工挣钱的机会和门路。

“目前,全县发展扶贫微工厂170余家,已带动就业14000人,其中贫困人口6000余人,实现增收8000余万元。”郭红英对记者说,“县里创建了这个扶贫载体后,妇联组织积极发挥职能优势,深入城乡大力宣传,发出了引凤还巢倡议,为魏县籍在外人士回乡回村创业牵线搭桥,以创业促就业,推动家乡产业发展,助进贫困留守妇女增收脱贫。”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