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徐旭
□ 徐媛
一年又一年。每到年关将至之时,“每逢佳节倍思亲”唤起天南地北中国游子的思家情绪,他们乘飞机、坐火车、赶汽车,或结伴成群,或拖儿带女,强烈的思乡情催生出一支逐年壮大的春运大军。
全国春运看铁路,铁路春运看广州。2018春运大幕开启的第二天,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乘坐G79“复兴号”动车组奔赴春运的源头地广州,找寻改革开放40年来春运的变化。
“直到今天,广州站的工作人员都在以超负荷运转的状态,以拼搏和创新精神,来扛起春运重担。我认为,在改革开放的40年时间跨度里,广州站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广州站站长郭飞跃说。
毫无疑问,广州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
从“走得了”到“走得好”
“别抢弟弟的东西,好好玩。”在广州火车站温馨小屋的儿童活动室,从重庆来广州务工的老张正在陪两个孙子玩耍。“1980年我20岁。”老张笑着说自己很胆大,是村里第一个出来打工的。“我也很幸运,打工期间娶了老婆,现在儿子孙子都有了。”
1978年,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搅动了神州大地,当年的“民工潮”喷涌而出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胆大的老张赶上了潮流向着南中国大步而去。
彼时,中国沿海经济特区以及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相继设立,依托便利的区位优势、低价的土地、廉价的劳动力和宽松的政策环境等比较优势,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逐渐吸引了港商、华侨、台商来此投资办厂。20世纪90年代初,珠江三角洲地区外来劳动力接近400万人。这里成为外来务工人员最早的淘金地。
“春运有多少外来工,看看站前广场上的编织袋就知道了。”一名广州站客运员这样对记者描述当年的春运情景。
回家曾是一条辛酸的路。1984年就在广州站工作的朱海滨,目睹了春运中的一张张面孔,他感叹:“那时候的打工仔,太能吃苦了。”为了回家,即使一张150多元的广州到成都的车票被炒到900多元,抢票的还是大有人在。
“以前为了让旅客挤上春运火车,我们用肩膀顶、用手推,但只要旅客上得了车,转过头就会向我们表示感谢。”回忆过去,朱海滨脸上总是浮现着“你想象不到以前是什么样”的表情。
通过唯一的一条京广大动脉,这片先富起来的地方一边向广袤的乡土中国汲取营养,一边回馈以新事物、新观念。
40年过去,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好,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状态也被岁月调整得更有质感。记者在站前广场发现,编织袋成了稀罕物,取而代之的是款式各样的背包和行李箱。外来务工人员的出行诉求也从“走得了”转为“走得好”。
高铁时代让家不再遥远
春运号角吹起,广州站冲锋在前,直面春运大军。今年春运,广州站预测节前发送人数达195万,日均达13万,高峰日为14.5万。
如果说,改革开放是人民群众发挥智慧才干、吃苦耐劳和创新精神的集中体现,那么春运则是铁路人发挥不畏艰难、拼搏创新精神的集中体现。
这些精神的体现,恰巧浓缩在了广州站1998年和2008年——两个由恶劣天气造成的非典型春运当中。1998年春运启动60个小时内,广州站与广州东站输送出珠三角旅客达65万人——相当于当年一个中等规模地级城市的人口量。2008年,千余名职工在春运现场奋战11个昼夜,护送350万旅客平安归乡。
“这两个恶劣天气全赶上了,那个冷啊。”老张不禁打了个寒颤。他告诉记者,当时车站上到处都是人,“没有车站帮助我们,会冻死的。”
多年来,广州站冲破瓶颈,在摔打中锤炼。春运再也不是广州站或者铁路单打独斗的战场。1998年,首次动用地方武警参与秩序维持;2009年至今,每年协调地方政府在站前广场搭建临时候车棚;2016年,协调广州市有关部门首次利用地铁将被冰雪灾害阻挡步伐的普速旅客转运至高铁继续出行……
40年来,铁路路网高速扩张、列车几经提速。1987年广东境内仅有铁路814公里。1992年,广东铁路仅靠京广线与祖国内地沟通的时代变为历史。规划到2020年,全省铁路运营里程将达到4500公里,12条通道让这片土地得以流通更多“养分”。
2009年12月9日京广高铁武广段开通,开启天涯咫尺的时代。
随着渝广高铁的通车,老张的回家路也变得不再遥远。“今年好遗憾,没有买到高铁票。”老张说,明年一定要早点买高铁票,这样回家的时间从22小时就能缩减到7个小时。“过年,就是想早点到家。”说到这,老张的眼里泛起了泪光。
“削尖脑袋想法子让他们回家”
买票回家,春运的巨变还体现在售票方式的变革上。“削尖脑袋想法子让他们回家。” 2010年全面迎来了网络化时代,代售点和互联网售票方式的发展,很快被有强大接受能力的外来务工人员所青睐。
今年的1月17日,广州站售票车间党支部书记王艳等将1397张团体票送到广州环亚制衣有限公司,会议室一片欢声笑语。今年是广铁集团开展春运外来工团体票业务的第20个年头。
“这是我们为外来工精准服务的方式。”王艳告诉记者。
刷脸进站同样是广州站今年春运的新亮点。手工查验实名制的方式慢慢被淘汰。站前广场的大棚不但可以将进站人流分块引导,也减弱了寒风细雨对乘客的扑打。
多年来,虽然外来工回家之路充满无奈和辛酸,身处春运暴风眼的铁路职工则用温暖的关怀让他们的回家路不再寒冷。
038亲情服务队客运员张红英告诉记者,服务队成立初期,她曾经在一个月内收到30多封表扬信。
1990年代,她曾经帮助过一个腿部不便的小伙子上车,这样一个简单的帮助让那个年轻的打工者眼泪不住地流。
同样是那个年代,一名困难旅客没钱买票回家,客运员就号召职工为他捐款,候乘旅客也在号召下纷纷献出爱心。“我们那时候捐款不像现在程序这么规范,想到就做了,筹到多少就在候车室用喇叭宣读出来。”张红英说。
年越来越近,回家的心越来越迫切。记者在广州站看到,站内设施越来越先进,服务越来越规范,客运员被里三层外三圈围着问的现象没有了。自助进站,到点上车,回乡过程更从容了。
外来工回家之路的辛酸,伴随着最早一代农民工的回家路化成了改革开放40年记忆中的一个个片段。而未来,他们在回家途中的路更顺、心更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