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冬仙
姚娜的女儿小雅今年14岁,读初二。最近喜欢一个人在房间,身穿戏装对着镜子模仿明星走路,或穿着艳丽,头戴鲜花,嘴抹口红;总要人称赞她的打扮,否则就发脾气;表情夸张,甚至有时走路会故意尖叫,引起别人注意;跟别人讲话要占上风,喜欢强词夺理。这些表现使得小雅周围的朋友越来越少。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小雅很可能患有表演型人格障碍,或称心理幼稚型人格障碍。此型人格障碍多发生于青少年期,随着年龄的增长,人格逐渐趋向成熟,至中年达到明显缓解。
其原因目前尚缺乏研究,一般认为与早期家庭教育有关。父母溺爱孩子,使孩子受到过分保护,造成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不符,心理发展严重滞后,停留在少儿期的某个水平,因而表现出表演型人格特征。其行为反应模式有下述特点:
活泼好动,性格外向,不甘寂寞。例如,在人多的场合,愿意成为大家注意的中心;与他人交往时感情用事;在服装上追时髦、赶新潮,目的是吸引别人对自己身体的注意;具有表演才能,平时与人交往,表情丰富,谈话内容过分夸张;在人际交往中以自我中心,人际关系紧张;在人际关系受挫折或应激情况下,较易产生自伤或自杀行为。
一般来讲,表演型人格障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的逐渐成熟而症状减轻。但这不能保证不治而愈,在应激状态下还有可能发生歇斯底里症状。那么,如何改变小雅的这种现状?
运用认知提高法。 承认她的聪明、活泼,接受能力较强,但是也要指出,她的心理发育不成熟。家长要帮助她提高认知能力和自知力,只有让孩子正视自己,才能扬长避短,适应社会环境。
其次是自省法。 鼓励孩子写日记、记周记,自我反省、自我检查日常心理行为。如哪些情绪表现是有意识的,哪些是无意识的;哪些是别人喜欢的,哪些是别人讨厌的。对别人讨厌的要坚决予以改进,而别人喜欢的则在表现强度上力求适中,对无意识的表现,可将其写下来,放在醒目处,不时自我提醒。家长应该给予孩子启迪性评语建议,对她微小的进步加以鼓励、肯定,以强化心理训练效果。
第三是升华法。 因为表演型人格患者有一定的艺术表演才能,我们不妨“因势利导”,让小雅把兴趣转移到表演艺术中去,使她原有的淤积能量在表演中得到升华。因此,小雅可以多报名参加歌唱、舞蹈、朗颂等表演培训,也是有效的自我完善之路。
(作者为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