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姚建
□ 王丹青
丁楼村是鲁西南的一个偏远村庄,在电商兴起以前,它是方圆几十里出了名的贫困村。农业不发达,村民多以布景和摄影服饰加工为业,村里不少年轻人也选择外出打工。
可谁也没想到,从2009年开始,这个不起眼的丁楼村却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从网售服饰到自产自销,建立起了一条完整的服饰电商产业链,由此实现了从贫困村到淘宝村的逆袭,2013年年底被阿里巴巴集团授予“中国淘宝村”称号,这顶农村电商“桂冠”如今已连续戴了四年。
在丁楼村的逆袭之路上,最引人注目的是女性不停跃动的身影。全村567名妇女中,有近500人从事淘宝服饰产业,她们在丁楼村完成从贫困到兴盛的蜕变过程中,成为名副其实的主力军。
第一个“吃螃蟹”的是女人
从菏泽市一路向南,进曹县继续向南,就进了丁楼村。村里处处可见红色的牌子,“XX制衣有限公司”“XX服饰有限公司”……据统计,从2013年到现在,丁楼村的服饰公司,已经发展到204家。还有不少家庭没有立牌,只在淘宝店销售。全村300多户家庭中有280多户开有淘宝网店。
周爱华和丈夫任庆生开设的曹县庆生服饰有限公司,就在村里的主街上。除了村妇联主席的头衔,周爱华还有一个特别的身份,她被称为丁楼村“淘宝第一人”。
周爱华原先在家里接订单做影楼服饰,但利润微薄。2009年春节前后,周爱华遇到了一个发小,两人闲聊时,发小讲到“淘宝”这个新鲜玩意,让周爱华心里一动,回家便跟丈夫商量:不给别人加工了,自己在淘宝上开店卖衣服。她从两个人的积蓄中拿出2000块钱组装了一台电脑,又安装了宽带,开始尝试这个新鲜的行当。
十几天后,周爱华的网店开张了,第一笔订单就入账4000多元,夫妻俩那颗悬着的心放了下来。从那时起,周爱华跟着上学的女儿学拼音、练打字,又外出学习如何开网店、提高信誉度等。慢慢地,周爱华的网店生意越来越好,开张半年,就净赚1700多元。2010年,他们又开了第二家淘宝店,两家网店为夫妻俩创造了7000多元的利润。
在他们的带动下,小小的丁楼村掀起了一股淘宝风潮。2010年,丁楼村里就开起了14家网店,到了第三年,达到了七八十家。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子从此建立起了自己的特色产业。
女大学生也回乡“淘宝”
“80后”任安莹曾是丁楼村人的骄傲,原本在外读研究生的她,听说村里兴起了淘宝风,便毅然终止学业,回乡创业。从父母手中接过影楼服装生意,任安莹开起了淘宝店,生意做得有模有样。
跟任安莹一样返乡的丁楼村人不在少数。据统计,到目前为止,丁楼村迎回返乡务工青年200余名,返乡大中专毕业生24名,其中女大学生6名。
随着淘宝店的生意越来越好,不少客户发来订单,要求定制服装。这又给了周爱华他们一个新的商机:开服装加工厂。2013年5月,在大集镇党委政府和曹县妇联、大集镇妇联的扶持下,周爱华成立了曹县庆生服饰有限公司,并开设服装加工厂,扩大规模,招聘村里没有工作的姐妹,也让外出打工的妇女能有回乡做工的机会。
刘大姐在周爱华的工厂工作半年多,原本在外打工的她,听说村里有了厂子,便立刻辞工回家。“回来上班,每个月能有4000多元的收入,跟在外面打工差不多,还能天天照顾孩子,我也放心。”刘大姐说。
仅用了两年时间,周爱华的工厂就带动本村及周边村近300多名妇女姐妹创业就业。在这里,她们可以选择把材料带回家进行加工,也可以在工厂内工作,形式更加灵活。
村里风气变好了
任安莹说,其实吸引她回乡创业的,不仅是这股淘宝风,还因为村里的风气变好了。
“我感觉我们丁楼村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没有了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家庭也明显变得和谐了。”任庆生说。他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过去,丁楼村作为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村里的适龄男青年都很难娶上媳妇。而现在,听说小伙子是丁楼村的,姑娘家里都不担心经济条件。
作为村妇联主席,周爱华对丁楼村的变化也感触颇深。“以前看到村子里好多男青年到外地打工,在家的妇女整天打麻将、说东家道西家,不时还和婆婆吵嘴,我就觉得发愁。”周爱华说,现在不一样了,村里不少年轻妇女,一边在家做服装,一边还开着网店,一年收入在4万元到5万元左右。
“更可喜的是,村里没有打麻将的了,婆媳关系融洽了,老人心里踏实了,孩子们天天都能看见妈妈了,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问题解决了。”周爱华笑着说,“俺村的父老乡亲都说,‘爱华啊,你这个妇联主席真是带领妇女走向幸福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