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
记者 丁秀伟
□ 韦彩芬
家住上海市长宁区华阳路街道的刘文珍老人已经80多岁了,本该颐养天年的年纪,她却牵挂着山村穷苦孩子的教育问题,热心于公益事业。
刘文珍自1994年开始帮助贫困地区的学生,先后捐建了两所希望学校。“街道有什么捐款活动她总是最积极的一位,每次也捐得最多。”上海市长宁区华阳路街道居委会主任张燕萍说。
刘文珍只是一名普通的退休工人,这些捐款都是她和丈夫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她的公益助学也是默默地进行,直到2015年由街道居委会推选,被评为了“中国好人”,刘文珍的善举才为人们所知。
从完成女儿的遗愿到把爱传给更多人
刘文珍投身公益事业,要从她的小女儿徐勤说起。徐勤一直有到贫困山区教书的志向,第一个月工资全部捐给了安徽农村的一名失学儿童。
世事无常,1993年,徐勤被一场交通事故夺去了年仅28岁的生命。痛失爱女,想到女儿未了的助学情,刘文珍和丈夫徐峰决定,将女儿的工资和所得抚恤金一共5.4万元,捐助给最需要帮助的人。后来,通过上海市希望工程办公室,这笔钱被送到了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的34名失学儿童手中。
1995年,芷江县的县委书记带着20多名受助学生专程来上海感谢刘文珍。那些孩子在家乡,每日三餐只有土豆和咸菜,八九岁的年纪只有五六岁的样子,身上穿的衣服是借来的。刘文珍对孩子们艰苦的生活感到心酸,她和丈夫开始筹集建设学校所需的资金。
1997年,刘文珍夫妻凑齐了10万元,并将这笔办学经费送往湖南芷江,把学校建在了芷江最贫困的河西地区,并以女儿的名字命名为“芷江上海徐勤希望学校”。刘文珍每年还会拿出1万元作为“芷江上海徐勤希望学校”师生的奖学金,至今坚持了19年。
去参加湖南“芷江上海徐勤希望学校”开学典礼后,刘文珍坚定了信念,并在接下来的20年里,把收入所得几乎都投到了公益事业中。
自己做公益,不希望其他人有负担
刘文珍帮助了贫困学生们,希望他们能够长大成才报效祖国,而不是记着她的“恩”。
这些年,每年都有很多学生给刘文珍写信,表达感谢和关心,刘文珍会仔细阅读学生们的信件。有困难的,一般叫别人代为出面处理,其他的信件一律不回。刘文珍说,不想给学生们造成负担,不想他们时时记挂着是谁帮助了他们。
“帮助他人就是帮助我自己,女儿的去世对我来说是一件很悲痛的事情,当时我只能用工作来麻痹自己,实际上我一直无法放下。那些受助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他们的成长能够抚慰我的心,我感到有了希望。他们不必知道我是谁,只要好好学习,为社会做贡献。”
同样的,刘文珍也不希望子女把她做的事情当做是自己的责任。在她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子女有自己的生活,不必为了她做的这些事情忧心。“妇女能顶半边天,我虽然退休了,老了,但是我不忘初心,跟党走,还能为社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微薄之力。”
除了公益助学,刘文珍平时也很关心社会问题。她经营“勤云斋”素菜馆的初衷,是为了能够给一些残障人士提供一份工作,为他们提供一些生活保障。她还准备为老年人开一家西餐厅。她觉得,现在的老年人很孤独,孩子不在身边,回来看望的次数也有限,老年人们可以到她的餐厅里聚会、谈心、养生、做手工等。
持续二十余年热心公益,各类捐款达到近50万元,刘文珍这位“平民慈善家”,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好人”。2017年,刘文珍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