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周丽婷
谈起“文房四宝”之一的砚,自然会说道“南端北易”。“北易”就是易水砚,因砚石取自易水河畔而著称。而说起易砚,河北易水砚有限公司高级工艺设计师张淑芬,则是谁也绕不过去的“焦点人物”。
张淑芬说,和易水砚的亲密结缘发生在二十多年前了。
“易水砚虽是中国名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是20世纪90年代初人们的浮躁和急功近利,使得易水砚在质量、包装和花样档次上并不高,有些拿不出手的感觉。这期间我结识了著名的古砚收藏家阎家宪先生,在他的指点和鼓励下,我决定重振家乡易水砚。”
张淑芬向亲戚朋友借钱作为启动资金,并把结婚的新房挪出来建造成作坊,她的易水砚人生就这样起步了。基于前人的经验教训,在建厂之初,张淑芬便确定要走“出精品、创名牌”的易水砚路线。
张淑芬带领制砚师傅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在构思上由单一的龙凤花鸟向山水风光、名胜古迹、英雄人物等系列和品种多向度发展;在技巧上因材施艺,因色施艺,采用多种工艺,让石头与雕刻无缝对接,尽显自然之美。“我希望能向人们传播易水砚文化,让他们感受到古朴淡雅的气质。”
为了把那些精美绝伦的易水砚销售出去,她参加了许多大小不一的展览会。“虽然背着砚台去参加展览很累,但我觉得每次出去都是一个学习和提高的过程,让我获益良多。”
为了宣传易水砚,她参加了多次比赛。作品《二龙戏珠》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杰出手工艺品徽章并获金奖,《葫芦宝砚》被中国收藏家协会评为金奖,《金秋砚》在中国深圳文博会获“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金奖……这些努力极大地展示了易水砚的魅力。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那一年,张淑芬和丈夫邹洪利共同设计,并带领10名制砚大师,雕刻出重达6吨的《归砚》,以此来纪念这一历史时刻。《归砚》的诞生,首开了巨砚先河。
1997年以后,公司的订单数量逐年上升,销售额每年以20%、50%甚至200%的速度增长,易水砚供不应求,推动了易砚行业的发展。现如今,河北易水砚有限公司的年销售额已达3000万元,市场占有率高达40%以上;易水砚从业人数也由最初的十几个人发展到近万人,诞生了许多著名的易砚雕刻大师,形成了采石、设计、雕刻、打磨、打蜡、包装、销售等易水砚产业链,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易水砚还完美地融入了现代科学技术,如刻字铭文、磨光上蜡、烫金敷彩等,极大地提高了易水砚的制作效率。易水砚也早已不只是墨水砚,张淑芬创新设计,打造出了礼品砚。由她设计的《乾坤朝阳砚》《双龙聚宝砚》《赤壁怀古砚》等作品被作为国礼,分别赠送法国、韩国、新加坡、加蓬共和国等外国元首和国际友人,为中外文明的交流做出了贡献。
“为了传承易砚文化,把易砚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我们公司除了不断开发新产品,还正在建设占地1000亩、总投资26亿元的中华砚文化博览城。”张淑芬说,博览城里汇集了易水文化产业街、易水砚大酒店、地下博物馆等项目,不过主角仍是文化色彩浓厚的中华砚文化博物馆。“中华砚文化博物馆,将成为中国第一家大规模文房四宝专业博物馆,而以易水砚为主的易县文化产业将提升一个新的高度。”
“今年的两会和十九大的精神中,国家把文化产业放在了比以往更加重要的位置,这让我们对做易水砚文化更加自信了。”从一方易水砚开始,到现在的文化产业链,不仅挽救了没落的易水砚文化,还推动文化走向繁盛,成为响彻海内外的东方瑰宝。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张淑芬说将乘着十九大的东风,沿着国家的“一带一路”政策,让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易水砚文化在世界各地绽放异彩。